社區大學走過第一個10年,社大的解放知識、經驗知識、推廣公民社會等努力,依舊引領了教育界的發展導向。前文山社大主任蔡傳暉建議,一般大學在知識整合與公民教育議題上應向社大取經。

催生全國第一間社區大學的推手之一,前文山社大主任蔡傳暉,引領了眾多有教育熱忱的師生進到社大體系,不過他表示一腳踏入410教改聯盟與社區大學皆是巧合。1998年蔡傳暉被410教改聯盟選派代表參加社區大學推動委員會大會,而後又因教育工作者黃武雄的要求下,開始經營文山社大直至95年離開。

蔡傳暉自嘲離開文山社大前,每天如便利商店往返於華梵大學與社大。他回憶她的女兒曾在週記上形容她的父親,是一個來往於華梵與社大間教書卻從不領錢的志工。他澄清只有做了5年義工,不過有能力即幫助他人是給女兒最好的身教。

社區大學自成立以來便一直爭吵著教育部是否應設立一個社大的學士學位,有人擔憂社大沒有入學資格限制,恐怕只會成為2或3流的一般大學。蔡傳暉認為,社大的問題不僅在於文憑,但不頒發學士學位,社大絕不能成功。

他談到社大課程的推廣,光是教師或行政人員設計良好的公民課程還不足以拉攏新的學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研擬的9年一貫課程與社大「經驗知識」理念非常相近。他舉例,一個核四是否興建的問題,可以從生態、能源等面相去探討,但現今教育體制專業科目分工太細,無法帶領學員統整所有概念,運用在公民參與核四議題上。

其次,他談到社大認證制度帶動了政府的評鑑機制。蔡傳暉說,社大的認證並不影響任何社大間的資源分配,不過所有社大都是以一份通過認證的榮譽感做改進動力。通過社大認證的學校,可能在各地縣市政府補助時爭取到較多的資源。

因為社大呈現了多元樣貌,開啟民眾對於知識的無限可能,蔡傳暉也建議一般大學向社大取經,讓一般大學的知識解放成為民眾皆能自在分享的學習場域。(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