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榮景,中國科學的腳步也跟了上來。過去數十年間,中國的科學界起了驚人的變化。

三、四十年前,中國是一個未開發的農業國,現代科技都必須以昂貴的代價從國外進口。不過,政府這期間致力於教育、研究和開發,現在似乎已有具體成果。

今天中國有超過750間大學,150萬研究人員。2007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千個受雇者中有1.9個科學家,1990年這個數字還只有0.79。當這個比例接近西方先進國家的數字(德國是7.2)時,中國科學家的總數就非常可觀了,畢竟中國有高達13億的人口。

根據路透社報導,中國科學家發表在科學刊物的文章正呈現爆炸性的成長。路透社評估了10,500本附同儕評論的科學雜誌,發現今天來自中國的論文是1981年的64倍。1998年中國科學家發表了20,000篇論文,十年後這數字增加到112,000,純就數字而言,已經超越日本的80,000篇及德國的90,000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科學大國。

位於倫敦的英國皇家學會科學政策主任威爾遜表示,「中國的表現超乎預期」,相對地,印度則未見出色。

過去十年間,中國的科學研究在若干領域已接近頂尖位置,例如太空科技。在原子研究、高能物理及資訊科學等方面也有相當高的成就。

中國科學家在材料科學、化學及物理發表的論文特別多。材料科學方面,中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比例佔了21%,特殊領域如晶體結構學或礦冶學更超過30%。

海德堡大學教授邁爾說,中國的研究傾向應用科學,在材料科學方面的論文不只量多,品質也佳,不過基礎研究仍有不足。

路透社的亞當斯則認為來自中國的論文良莠不齊,這也反映在相對低的平均每位科學家所產生的專利數字。不過亞當斯也認為最近中國採取很好措施來改善這方面的品質。(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