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 (MOU) 16日生效後,今(18)日是第1個交易日,台股早盤小跌,除元富證外,證券股走勢疲軟,表現不如預期,媒體正反評價不一。

兩岸金融MOU1月16日生效,市場立即關注中國合格機構投資者 (QDII)投資台股效益。由於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將現階段QDII匯入總額上限,訂為5億美元,與市場先前預期的10億美元有一段差距,法人圈普遍認為開放規模不大。

中央社報導,目前僅2家QDII申請來台投資,法人評估,短時間內對台股挹注效果恐不明顯,使證券股乃至於金融股今天表現不如預期。至於MOU生效後開放金融業登陸的效益,券商普遍認為,對券商而言,爭取「全資全照」在中國經營,且享有「準國民待遇」,才有效益可言。但此一目標須待兩岸經濟協議 (ECFA)完成談判協商並生效後,才有希望達成。

即日起,台灣正式向陸資打開大門,經濟日報社論認為,儘管初期台灣可針對投資額度,設下總量、單一及產業等多重門檻,但仍然是為大陸投資人來台開了一條路。更值得關注的是,即規範兩岸金融往來的相關辦法遲遲未公布,根據金管會的說法是為求審慎完整,攸關台灣利益的期盼不致讓國人失望。

旺報引述業界的看法,摩根富林明投顧總經理石恬華認為,對台灣股市資金效益是「心理層面大於實質面」;但長線而言,卻有助提升台灣公司的財報評價,提高台灣公司的能見度。

 

MOU生效後,究竟對台是利是弊?自由時報以,「中國將藉QDII來台掐住台灣經濟命脈」為標題指出,MOU生效後,吹很大的牛皮終於被戳破,金管會核准的QDII總投資限額為5億美元(約160億新台幣),相較台股總市值逾20兆元,中國QDII可投入台股160億元,就像是在大池塘丟下一顆小石頭。

除了MOU題材外,中國時報報導指出,根據法人評估,今年下半年台灣利率政策將鬆綁,在利率調升動作實際發生前的六個月前,便是進場好時機,看好壽險類股表現將優於大盤。(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