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質疑洽簽ECFA,台灣得不償失。經濟部今天表示,中國大陸的評估是以全部產品關稅降為零來試算,但這種情況不會發生,應比較洽簽後對雙方GDP貢獻,才有意義。

中國大陸近日公布研究報告摘要,評估兩岸簽署ECFA後,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提高0.63個百分點。先前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顯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署後,台灣GDP將增加1.72個百分點。

自由時報質疑,依據這兩項評估,中國GDP將增加約270餘億美元,台灣GDP卻只增加約69億美元,幾乎相差4倍,台灣恐得不償失。

經濟部今天表示,兩岸經濟規模不同,若以中國絕對金額增加較多,就推論台灣得不償失,根本是斷章取義;應以雙方GDP增幅占比,比較簽ECFA經濟效益,才有意義。

國貿局表示,中國大陸的這項研究,基本上是以「全部產品關稅調降為零」為基礎推估,但是這種情況根本不會發生。未來協商時,台灣除堅持農產品不開放進口外,目前未開放的大陸1000多項工業產品,也要視協商結果,再決定開放幅度。

經濟部表示,兩個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對雙方都會產生貿易創造效果,中國GDP增加並不代表台灣GDP就會減少,這並非零和遊戲,而是雙方互利。

兩岸對這項協議的名稱不同,國貿局表示,政府已多次表明,ECFA只是暫定名稱,正式名稱需待雙方協商確定。

國貿局表示,由中國大陸的評估報告來看,兩岸都希望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分階段,並以早期收穫搭配調適期的處理方式來推動,顯示「未來無論協議名稱為何,ECFA均會以架構協議方式處理」。

經濟部表示,相關部會已著手各項準備工作,未來在協商過程中,也會努力爭取對台灣最有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