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能力既已不再扮演全球經濟成長發動機,專家紛紛望向亞洲巨人中國,但他們同時也質疑中國是否能擔起重任。

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左里克(RobertZoellick)5日在世銀和國際貨幣基金(IMF)年會前夕,在伊斯坦堡表示:「誰能取代美國消費者作為需求來源,仍不明朗。」

全球經濟危機之前,全球分工體系明確。美國家庭承擔大筆債務,購買中國和其他各地生產的消費性產品,驅動全球成長。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在2008年,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消費占全球進口總額的13.2%。

然而,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慘重的經濟衰退使局面完全改觀。

IMF總裁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指出:「美國家庭儲蓄率已直線上升,而且會有好一陣子居高不下。」

他說:「在這種情況下,帶動全球成長的責任將會落在他國肩上,特別是那些靠出口帶動成長的國家,但這個轉換過程並不容易。」

史特勞斯-卡恩心裡想的顯然是中國。雖然中國挹注四兆人民幣(5850億美元),試圖在兩年內刺激經濟成長並降低出口下跌影響,中國經濟欲扮演重任仍力有未逮。

中國缺乏社會安全網,靠高儲蓄來作為保險,因應疾病、高齡化和其他困境。

左里克表示,中國的薪資明顯應提高,使其他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能夠藉由中國企業向海外較低薪國家釋出的職缺受益。

他說,中國明年就可能面臨信貸增長相關的問題,中國能夠「協助」全球經濟復甦,但缺乏足以作為主要發動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