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次七寶媽歧視特教生事件後,大家紛紛開始關注特殊教育議題,但談相關議題時,我們應該先談一下何謂「微歧視」?根據教育部出版的人權素養專刊中提到微歧視的「微」並非解釋成「微小」或是歧視不存在,而是強調受到刻板印象之影響,族群歧視仍舊存在於當代社會,只是轉而以各種樣貌幽微地潛藏在各種看似中性或是善意的語言裡,讓其毫無懷疑地在主流社會中持續被你我使用;每天持續說著想著,就會強化了刻板印象與偏見,進而默默傷害社會裡脆弱的一群人,而我們特教老師和特殊生就是在群體裏面的少數人,往往有些人就會不經意地說出歧視語言,例如:你們特教老師好爽,學生人數好少喔、你們學生那麼少,不需要一整間教室吧?以上這些都屬於微歧視的一種,資源教室的共用對於某些容易分心的特生來說,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對於特教老師來說當然也是,你必須聲嘶力竭的教書,該組的學生才能聽到,而這樣的受教環境對特生來說不也正是一種歧視嗎?

 

        再者,在國內多數縣市,同樣擔任導師職務,特教類班級導師其授課節數,不論各階段其授課節數大多高於普教;而特教教師的師生比,更是從民國98年修特教法時,就不斷呼籲國中小師生比要符合1:8,時至今日,都已過了十五年,國小階段卻只換來1:10,這更是一種嚴重侵害特教生受教權益的歧視性作為。

   

        綜上所述,台灣常常自詡符合CRPD精神,但往往在特教教學的第一現場時,卻是不公不義的事情層出不窮,政府面對未來的社會變動,在教育上除了尊重彼此的不同和需求,更應該先消除大眾對特教「微歧視」的概念,正視特教孩子和老師的需求,給予真正的協助和幫助。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