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今天宣布,擁有美國籍的三位科學家因在光纖和半導體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人分別是華裔光纖專家高錕(Charles Kao)、加拿大裔美國人鮑以爾(Willard Boyle)以及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Smith)。其中高錕(見右圖,來源:中研院)還是中研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擁有光纖之父的美譽。

在得知獲獎後,高錕透過中大副校長楊綱凱對外表示,諾貝爾獎很少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所以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獲獎,對此,他感到非常驚喜。

高錕是1933年出生於上海一個富裕的家庭,1949年前往香港就讀,中學還沒畢業,在家人的安排下,即前往英國留學,先後取得倫敦大學理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做為一個科學家,高錕從小就顯露一些「好奇」的行為,他曾經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自己從小就非常愛玩「科學遊戲」,他曾試過自製炸藥,然後用泥土包起來搓成小湯圓般的武器,用來作弄小動物。對他而言,發明的過程很開心。

1960年,高錕跟一般年輕人一樣,畢業後在英國國際電話電訊公司總研究所,找得一份技術研究員的工作。然而,他卻勇於創新,而且擁有一顆堅定不移的決心。

當時他已提出「光通訊」理論,儘管幾乎所有人都對他不屑一顧,但他對自己的理論充滿信心,因為以玻璃進行「光通訊」,傳輸量能夠比傳統技術高出一萬倍。

於是,他努力地到歐洲各地「推銷」自己的理論,尋求研究經費。1966年,他終於發表運用極高純度的玻璃作為光波傳送媒介的「光通訊」基礎理論,引起世界關注。

到了1981年,根據此理論建成的首個光纖系統終於面世,直到今天,光纖系統已被廣泛應用,並造就了網路時代的興起。

上網因為光纖的發明而更快速,同樣也造就了許多的網路新貴,不過高錕從沒有為自己申請過光纖專利,也沒有因此賺得財富。在光纖成本愈來愈低的現在,這位光纖之父的夢想是,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