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拍、好逛、好買!行銷雲林 業者自主團結動起來

    新聞 好拍、好逛、好買!行銷雲林 業者自主團結動起來

    2019.12.27 | 12:39

    除了公部門積極推銷雲林,雲林的特色產業業者也不遑多讓,業者自主性加碼辦理【2020雲林好好玩 集章抽大獎】活動,發起業者之一「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總經理徐依裟表示:「雲林真的好好玩,我們業者自主性發起加碼大贈送,就是要讓旅客來雲林至少多留一天,從2016年發起的3家,到2020年已達13家,種類別眾
  • 離譜謠言打趴花生價  陳吉仲親下鄉啟動收購護農民

    新聞 離譜謠言打趴花生價 陳吉仲親下鄉啟動收購護農民

    2019.11.21 | 21:01

    雲林優質花生正值收成季,上週因謠言造成販商收購價驟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為確保農民收入,親自下鄉與農民面對面說明,保證以40元以上,啟動花生(含黑金剛)收購並目前雲林已有虎尾、北港、元長、崙背等四家農會,以及委託子茂(土庫)等合作社,並請各地鄉鎮公所提供相關協助,農民可以就近登記,並視未來幾週價格走勢
  • 重塑林靖娟老師銅像  雲林古坑揭幕

    新聞 重塑林靖娟老師銅像 雲林古坑揭幕

    2014.04.03 | 19:37

    健康幼稚園林靖娟老師捨生救童,已經逝世22週年,蒲添生雕塑館與台灣創價學會將於明(4)日上午10點於雲林古坑華山慈恩堂,為重塑林靖娟老師的雕像舉辦揭幕典禮,希望能讓更多人感受到林靖娟慈悲大愛的師道。 林靖娟雕像,是來自雕塑大師蒲添生最後遺作。蒲添生當年以八十一高齡,獲邀約為林靖娟老師塑像,他個人也深深被林老師的大愛精神所感動,因此在創作四年期間,到了第三年雖不幸罹患胃癌,卻不願住院積極治療,一心只想如期完成作品,讓林靖娟的塑像公諸社會。1996年5月15日,蒲添生如期完成紀念像,兩星期後也溘然離世。 蒲添生雕塑館館長蒲浩志表示,感於創價學會長期透過推動文化、敎育,建設台灣成為和平祥樂社會的貢獻,精神令人感佩,決定重鑄一尊林靖娟老師紀念銅像捐贈學會,安座在雲林創價學會所屬華山慈恩堂園區,讓林靖娟老師無私無我的慈悲大愛精神,長駐在此,一起為人類和平幸福努力。 蒲浩志回憶說,「當時父親為了完成該紀念像,雖罹胃癌卻放棄積極治療,保留最後力氣完成紀念像後,過2星期即過世,那已是1996.5.31發生的事了。」 林靖娟老師原版雕像,目前矗立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旁的中山美術公園前。高達三‧七公尺,神情平靜,左手抱著幼兒,右手伸向天空,彷彿救苦救難的『媽祖婆』菩薩抱著小孩,在火燄中冉冉升空,也像她右手指尖的蝴蝶,破除了苦痛,欣然羽化而去,雕像流露出從容與慈悲的力量。 22年前,年紀方才25歲的林靖娟,擔任台北市私立健康幼稚園老師,當時舉行校外教學,師生一行所搭乘的遊覽車,在途中因為變壓器故障起火燃燒,火苗竄升迅速,小朋友驚恐地哭喊求救,林靖娟老師 不斷抱起小朋友往外送,她本來有機會逃生,但為了先救孩子,她忘了自己。最後,手中還環抱著四位幼兒,連同另外十六名小朋友和兩位愛心家長,一起被無情的大火吞噬。林靖娟老師奮不顧身救人的行為,鎮和當時社會。 開幕式將於4/4上午10點華山慈恩園舉行,屆時雲林蘇縣長,林靖娟媽媽和2位姐妹,還有舅舅陳重光(陳澄波大兒子)都會參加。
  • 好人會館聲援  明起供民眾免費住宿盥洗

    新聞 好人會館聲援 明起供民眾免費住宿盥洗

    2014.03.22 | 12:28

    318學運持續發燒,位於杭州南路一段,距離抗議現場只有幾步路的好人會館,也聲援學生反服貿,將從明(23)天起開放遊行民眾使用,包括可以打地鋪和熱水浴室。 館長黃榮墩並抱歉說:「真是抱歉!星期天晚上就能開放給遊行民眾使用!但因為韓國留學生與與美國朋友寄宿,好人會館呈現滿載狀況。不過,星期天美國友人離開,好人會館就能開放二樓客廳及三樓佛堂供群眾打地鋪,並提供熱水浴室,供中南部民眾洗浴輪流休息。」 對於此次公民運動,黃榮墩也有話要說:「要更混亂?還是藉此機會讓社會凝聚更大的進步力量! 他說,現在青年學生做出了我們都做不到的劇烈行動,讓社會有了更大的改變動能。我們不該放任學生單獨面對事態嚴重的未來,大人有其責任。他也認為,用貼標籤的方法,不僅汙衊這群人,也失去見微知著的機會。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不會這樣。 黃榮墩表示,這些紛擾、吵鬧,說明事態愈益嚴重,終於上百人變成上萬人,上萬人增加為十萬人、二十萬人,這樣還是特定人事嗎!耳聵了、心盲了才會說這樣的話。 他認為,服貿有很多爭議,最大的爭議在於人民沒有準備好,社會內部沒有提升好、社會的內造進行得不夠,這樣強行通過更具自由貿易、自由市場的事情當然具有犧牲內部社會部分民眾的事實。其中對中南東部民眾傷害最大!」 黃榮墩也說:「好多人誤以為好人會館是旅館,其實這是ㄧ個公益組織,是青少年公益組織在台北的辦公室叫做好人會館。這期間我們推動了弱勢農民的契作、行善旅遊,開賣農人生產過剩甚至幾進崩盤的高麗菜、白菜、柳丁、柚子。希望藉由互相幫助,好人幫好人,大家都變好人!」 他說:「好人會館位居仁愛路一段杭州南路口,遊行隊伍總是會走到我的面前。距離抗議現場總是只有幾步路。因此對遊行總是有自然、貼近的觀察。」 天氣太冷了,他說「今天開始主薑湯供應遊行民眾。歡迎義工來幫忙!」一杯薑湯,溫暖靜坐朋友的心,號召義工投入,凝聚更多的善心。 台北好人會館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十八巷六號二樓 三樓 四樓 02-23223923
  • 三代薪傳 蒲添生嚴教長子感念

    新聞 三代薪傳 蒲添生嚴教長子感念

    2012.06.30 | 21:32

    「陳澄波VS蒲添生-生命的對話--新書發表暨雕塑三代聯展」開幕會上,除了陳、蒲兩家後代,蔣渭水、杜聰明、吳三連、吳尊賢...等當代大師的後代都來了,6月30日這一天,超過百位貴賓擠滿了中山堂堡壘廳的熱烈場面,蒲家大哥-蒲浩明說,這麼多的貴賓蒞臨像一股暖流讓他深受感動。 蒲浩明說,這也讓他似乎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回到民國38年間,爸爸製作目前在中山堂外,台灣第一尊「孫中山先生銅像」時,當年他還是個小孩子,常常沒穿鞋子,在爸爸於台灣光⋯⋯復後,開設的第一間鑄銅工廠裡跑進跑出,到現在還記得,家裡的牆壁幾乎都是熱的,他就是在這樣特殊的雕塑創作環境下,耳濡目染陪著他長大。 他說,真的沒想到,不但他選擇走和爸爸一樣的路,連女兒宜君也是一樣!如今是爸爸、他自己和女兒,連續三代獲得法國沙龍的肯定,他與學生也同樣在此地於五月間辦過聯展,讓他感受到歷史和時間似乎像個長流,會不斷地流下去、傳承下去! 蒲浩明笑著說,「我的藝術養成教育來源有三種,一是文化大學美術系正式科班教育,二是出國,到歐洲比利時、法國巴黎…等,感受自由浪漫、尊重個性的現代教育方式,第三,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傳承自蒲添生雕塑工作室,最傳統且嚴厲的師徒制教育。」 在長達13年的言教過程中,蒲添生說,他這個爸爸手下的小徒弟,可是要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訓練跟服務耶,爸爸嚴厲傳統打罵的教育方式,讓他常常在夜裡躲在棉被裡偷偷流眼淚,甚至有兩次幾乎要離家出走! 此時現場貴賓一陣會心的笑(在那個年代,誰不是這樣長大的啊?)。蒲浩明接著說,但是熬過這13年,他才深切體認到這紮實的訓練對我的重要,體會到「禮記」上的一句話:「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之敬學。」的道理。 「我何其有幸,能有這樣的嚴師,何況又是自己的爸爸,能夠走過那個年代,接受這種難有的教育方式,才能有今天的海闊天空!內心真是無限的懷念和感恩啊!」 蒲浩明又說,本來我的爸爸不希望我走這條路,因為他說,走這條路會沒有飯吃,但是,爸爸當年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啊,他也說過,就算沒有飯吃,餓著肚子也要作藝術創作!因為,生命是短暫的,但藝術是永恆的!他的堅持,從第一個作品「孫中山先生銅像」到最後一個作品「林靖娟銅像」始終如一! 他也以這樣的理念來教導我的女兒,他原先沒想到,女兒會再走上我和爸爸走的同一條路,事實上,她大學念的是台大政治系,只是念了五年才畢業(現場又是一陣笑!)。「我對待她並沒有刻意培養,一如文化局對待藝術家一樣,只是提供一個平台,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給她,她自然地會開花結果。文學家屠格涅夫說過,假如你是一朵玫瑰花,遲早會開花的。」
  • 普安堂瑰寶  龍泉老人留藝術結晶

    新聞 普安堂瑰寶 龍泉老人留藝術結晶

    2012.06.06 | 18:22

    位於新北市土城的百年菜堂普安堂面臨被拆除命運,第五代住持龍泉老人的三兒子李長俊和夫人李榮台也同樣協助現任住持易修師姑維持普安堂的事務,延續道脈不至中斷。 李長俊為美國伊利諾大學現代美術史博士,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之邀,回台成為美術系創系主任,並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李長俊接受記者訪問時笑說,他年少時因喜歡各種課外讀物而疏忽學業,高中才考上夜間部,因為父親在家裡講經說法,所以就跟著他當書僮,負責查經、查辭典,也因此奠定他佛學和國學的基礎,所累積的能量,到了國外求學時,能將東方藝術和西方藝術互相融合及比較,並發表論文,專攻「現代藝術之父」杜象(Marcel Duchamp),被譽為開創現代藝術研究的新領域。 李榮台帶著我們從外山門,步上石階最後停在內山門前,一座枯山水—駿馬上騎了一隻猿猴,李榮台輕聲地說,從外山門走進內山門,在這段路程要把世俗的心沉靜下來。如果來到山中的禪寺,心情仍舊紛紛擾擾,就如心猿意馬的雕刻一樣,要將紛紛擾擾都放下! 進入山門則一間老舊民房在茂密的樹木間隱然浮現,此即百年齋堂普安堂。目前只有牆壁「秀面」依然完好,雖然屋頂已經毀損但紅磚牆、門框、供佛座…依稀看出當年的莊嚴,只因一次風化的落石砸了建築後牆,為了居住的安全,才將供佛移至新堂現址。 隨後她又帶領我們到民國六十年代新建佛堂,繞過一個小階往下走到邊坡,看見一門小小古墳,簡單的墓碑上字跡幾乎不可辨識,居然是日本大正十年(即民國十年)重建,是開墾此處的周氏先祖第三代夫婦兩人合葬於此! 普安堂現址供俸的主神地藏王菩薩,是龍泉老人於民國58年間親手塑造的,位於園區後面。 易修菜姑笑著說,當年村民稱呼龍泉老人為李阿伯,當他親手綁鋼筋、以水泥塑造地藏王菩薩像時,村民們互傳:「李阿伯作佛祖啊…」,好像說:「李阿伯當佛祖了..」,老人聽了也很開心。 日後村民因為不忍佛像風吹日曬,捐款再蓋廟幫佛像遮風擋雨,前後十年間相關設施陸續完成。在民國68年為佛像開光還獲得當時監察院院長余俊賢頒贈匾額紀念。近年,又為佛像貼金身才有今日的規模。 這裡頭處處都留下古蹟,李榮台指著鐘說,請看旁邊大鐘上面的雕刻銘文「昭和三年」!又指著佛桌旁的蠟燭檯,原來「大正」時期,被塗改為「民國」(大正和民國同年)。此外東西兩廂房百年來齋友的長生祿位和蓮位…等都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台灣齋教建築的特色! 李榮台女士帶我們走進當年龍泉老人的書房,日式書房裡,簡單的書桌上面擺著文房四寶,是當年藝術家故居所留下的文物。李長俊拿出他為爸爸所出的作品集:作品從書法、水墨、水彩…題材從佛像到畫家的兒子、女兒和太太的畫像都有,最特別的,還有跨東西方題材的刺繡草稿! 李長俊先生說,爸爸當年在延平北路開嫁妝店,少年時為宮廟彩繪師,曾為萬華龍山寺及台北行天宮彩繪過,有時,他在廟的上方彩繪,下方就是法師在誦經,爸爸聽著誦經莊嚴的旋律,心想,等我老的時候,能有個地方讓我清心修行該有多好!後來曾有因緣成為一貫道講經師,民國51年時先到挖子(現長壽山)的元亨堂參學並幫忙設計庭園,民53年遵高興旺師父的吩咐到普安堂當住持,當年爸爸放下家裡的太太和9個兒女,來當住持。 李長俊說:「其實最辛苦的是媽媽,當年除了要照顧嫁妝店還有眾多小孩,不但要照顧好家庭,事業(門市),廟裡的事都儘量支援….」 是怎樣的人,讓一個女人為他無怨無悔付出呢?李榮台也說了:「我和先生很後悔沒有早一點回來陪他老人家,民國83年我們才從美國回來,不到兩年,他就走了,他走後,我回到這普安堂園子,都會在園子裡搜尋,希望能再看到他的身影….」 記者好奇的問說,才兩年不是太長時間的相處,是怎樣的感動呢?李榮台說:「當年,我剛當新嫁娘時,公公已是住持,為了看我們,從土城媽祖田坐車到石牌的一趟路,在當時可是要坐大半天的車啊,我看到滿頭大汗的公公為他的辛苦心疼不已,趕快煮一餐飯給他吃,我正擔心他是否吃得習慣,我這媳婦過得了關嗎?哪知道公公以台語說:『鹹有鹹ㄟ香,淡有淡ㄟ甜』,當下我就體會一個能包容世間事的長者。我如今協助普安堂才瞭解他是用多大的毅力去支撐一個百年的齋堂。」
  • 罕見台灣齋教百年廟宇 普安堂恐不保

    新聞 罕見台灣齋教百年廟宇 普安堂恐不保

    2012.06.06 | 18:14

    你聽過「台灣齋教」嗎?在新北市土城區媽祖田山區,藏有一座將近百年歷史,罕見的台灣齋教「菜堂」—普安堂,最近卻因土城媽祖田地權糾紛,恐將不保。 據中央研究院學者研究,普安堂目前是台北縣市以傳統三合院做為齋堂,碩果僅存的最後一間。普安堂本來是土城媽祖田原墾戶的自家佛堂(創立於大正3年),並且於昭和四年(1929)捐獻出來。他們最近研究媽祖田村的開墾史,並為原墾戶建立族譜,發現他們已經十代200多年定居於此,未曾離開。 不過,最近出現了土地產權的糾紛。據日治時期土城役場(相當於現在的土城區公所)所撰述的《土城庄庄勢》,此地最早是在乾隆時期移民所開墾的,該文獻並記載媽祖田人是「開墾的先驅者」。但光復初期,國民政府的接管計劃未將媽祖田庄山區資訊不足的原墾戶輔導進行土地登記,而讓他們錯失了法律上的權利。 據普安堂第六代住持易修師姑說,普安堂屬於台灣齋教的先天派,名稱來源據說是源於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因為他是在唐朝先天年間圓寂的。據稱,先天派也是台灣齋教當中戒律最嚴謹的一派,清朝時是由大陸傳進台灣,供奉觀音菩薩為主神,特色為在家眾帶髮修行,需茹素,故女眾有「菜姑」之稱,而男眾稱為「菜公」。是將修行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的一個教派。台灣齋教分三大派,另外二派為龍華派、金幢派。 普安堂的後人李榮台日前因此發表聲明,強調媽祖田自清朝至今就是完整的行政區域而非無權占有。李榮台表示,土城如果沒有普安堂,這個城市的標誌只是看守所、彈藥庫、火葬場和工業區的城市印象。他表示,普安堂是新北市最後一間以台灣傳統三合院民宅做為台灣齋教的宗教園區。 根據李榮台的描述,普安堂第五代主持龍泉老人李應彬,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從寺廟彩繪的工匠背景,不僅入選日治「府展」;並在台灣省展以水彩得到西畫特選,被譽為台灣第一人(之前均為油畫特選)。他將藝術創作融合於生活之中,包括嫁妝品手工藝,電影海報、廣告設計、漫畫等,其表現方式均是台灣早期超越時代的設計。 龍泉老人李應彬在民國五○年代初來到這個窮鄉僻壤的媽祖田村落,刻苦清修並鑽研佛、道經典,再以他的藝術天分,親自將經典的內涵表現在普安堂的宗教藝術作品中,把藝術當作修行,將藝術創作和日常生活、宗教修行,三者緊密地結合成自然文化園區。李榮台強調,李應彬的作品,是土城市無可取代的瑰寶。 從民國六十年代新建佛堂繞過一個小階往下走到邊坡,看見一門小小古墳,簡單的墓碑上字跡幾乎不可辨識,居然是日本大正十年(即民國十年)重建,是開墾此處的周氏先祖第三代夫婦兩人合葬於此! 龍泉老人李應彬的關門弟子也是他的小女兒易修師姑表示,依照日本總督府調查的台灣舊慣所編撰的《台灣私法》,葬在自己所開墾的土地,即向世人宣示擁有土地的實權。哪知安居樂業了兩百年,土地在民國66年被其他寺廟轉登記,現在村莊的原墾戶反而被控告「無權占有,拆屋還地」,包括百年的老齋堂普安堂在內,都可能面臨被拆除命運。 不只易修師姑護持此台灣齋教百年齋堂—普安堂,第五代住持龍泉老人的三公子李長俊和夫人李榮台也同樣協助易修師姑維持普安堂的事務,延續道脈不至中斷。 沒想到!在土城媽祖田土地糾紛中,大暖尖山中藏有罕見台灣齋教百年廟宇--普安堂,近兩百年的基地恐不保!龍泉老人如果有知,再也不能把紛紛擾擾放在山門外!
  • 鎮國寺念佛帶動唱  集集鎮長大開眼界

    新聞 鎮國寺念佛帶動唱 集集鎮長大開眼界

    2012.05.28 | 19:30

    一般人對佛教的印象都是法相莊嚴、舉手投足不逾矩,不過,位於南投縣集集鎮的鎮國寺在5月25~27日舉辦的一場「世界念佛救地球大法會」中,只見百餘位出家及在家眾,包括來自歐洲、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等19個國家及台灣北中南各地蓮友們,在住持廣心法師引領下,以帶動唱的方式,快樂的跳起念佛舞,聲勢驚人,首開佛教跳舞念佛先驅。 出席這項活動的集集鎮長嚴鴻邦,看到這樣創新而活潑的法會也表示,未來將規劃把鎮國寺這項具文化意義活動,納入南投縣特色宗教活動中,以吸引更多民眾到集集鎮體驗佛法,並發展觀光。讓民眾有多一項選擇。 鎮國寺住持廣心法師是在日前參訪歐洲回台後,靈機一動,創作活潑輕快的阿彌陀佛念佛帶動跳,這次法會是首次對外公開。 記者問廣心法師,創作動機是否在歐洲時,看到土風舞所引發的靈感?廣心法師笑著說,在歐洲各國弘法忙得不得了,哪有時間看土風舞啊?這是他由荷蘭轉往法國時,想到此次「世界念佛救地球大法會」有這麼多國家的佛教徒,不辭辛苦為了救地球遠道來到台灣,所以希望能設計出活潑、歡喜的活動,讓來自不同國家、使用不同語言的佛教徒,能透過非語言的互動,彼此交流,所以及時想到此音樂和舞步。 「我可是絞盡腦汁才想出來的呢!」廣心法師客氣地說,「其實,這也沒甚麼,只要大家喜歡,因為這引導,願意多多念佛就好了!」 為了這次的法會,所有參與法師都事先都必須練習動作,預先排演。27日在佛前大供後,只見佛殿前,他帶領上述僧眾及蓮友們,穿著大禮服,配合輕快的念佛歌,大動作的跳起舞來。只見所有人扭腰擺臀,輕快的邊跳舞邊唱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創作這樣別開生面的念佛歌舞?廣心法師說,面對地球暖化,自然環境違常,世界各地天災、地變、人禍不斷,他常想,「我一個出家人,能做甚麼呢?」因此他想到或許可以聚集世界的佛教徒,以念佛來端正心念、引導世人棄惡揚善,祈求佛菩薩威神力的護佑,來救地球! 影片中,法師在最前面帶動唱,右邊隊伍是鎮國寺的法師及蓮友們,左邊穿彩色禮服的隊伍,則是來自中國的東北和上海的佛教信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