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曾儀靜 | 關於記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曾儀靜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新聞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吃下什麼,我們就成為怎麼樣的大人

    新聞 吃下什麼,我們就成為怎麼樣的大人

    2016.03.11 | 16:12

    身為人類,光是關心自己的種族就自顧不暇了,怎麼會有餘力對除了人類以外的生命體進行了解。據說人類在全世界有將近70億的人口,要讓我們的種族都安然的活在地球上,我們需將一切資源佔據,湖泊的水和原野的草都成為養育我們的工廠。巨大的操控者說著:「只有工業化的農業才能養活全球70多億的人口。」於是我們將雞關籠
  • 閱讀陪我渡過千百山脈,讀詹宏志《旅行與讀書》

    新聞 閱讀陪我渡過千百山脈,讀詹宏志《旅行與讀書》

    2016.02.14 | 10:15

    在連小說和散文都還分不清的時候,我便投入閱讀。開始喜歡書和讀書與我家庭的培養無關,我和我的兄弟姊妹從小就喜歡漫畫,但大多數的家長都不喜歡這項興趣,我和姐姐甚至將漫畫藏到屋頂上,免得父親時常跑到房間「搜查」。從小,父親對我們的控管就到了超現實的地步,房間的每一個擺設都需要徵求他的同意,而我跟姐姐共用的
  • 將文字作為出口,讀《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灣》

    新聞 將文字作為出口,讀《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灣》

    2016.01.15 | 18:17

    在談論這部作品前,我先簡單的敘述何謂「移民工文學獎」:由新移民和移工所生產出的文學被稱為「移民工文學」,是台灣文學中因為經濟體系和政策的影響遲早會出現的新興文學。目前,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在台超過60萬人,因婚姻而移民的人數也將近20萬人,更不用說新移民第二代的統計已經超過35萬人,而他們的書寫和文字也
  • 理性與感性,《一封好長的信》

    新聞 理性與感性,《一封好長的信》

    2015.12.20 | 10:04

    瑪莉亞瑪.芭出生在非洲的塞內加爾,從事教職,是非洲最早的一批女性學生,一生提倡女性平權和教育平等,反對非洲的階級和一夫多妻制度。一生只有2本著作,第一本著作《一封好長的信》是塞內加爾和非洲女性文學的代表作。《一封好長的信》很輕薄,是主角哈瑪杜萊在丈夫過世後寫給摯友艾依莎度的一封長信,這封長信也是瑪莉
  • 房間是人終生所求的縮影,讀楊婕《房間》

    新聞 房間是人終生所求的縮影,讀楊婕《房間》

    2015.11.20 | 11:49

    房間是慾望,凌駕在物質上,是吳爾芙口中的,我們所貪戀的,要仔細追究的話,還真不懂我們對於房間的執著是為了什麼。房間常是封閉,不足為他人所踏入的空間,簡短的姐妹聚會,伴侶的長時間駐足,最常和你一起陪伴房間的人,我們也就放最多心在他身上。與人同住的房間又不同,我認識的人中,沒有人不想要屬於自己的房間。朋友和家人從小就共同擁有一個房間,與其說是房間,倒更像暫時擱淺的地方,都只是借住一宿,棲身之處難覓。 從小,大部分時間都和姊姊擁有一個房間,但我從來沒有想要捨下她另起新居的打算,與其說我們是姐妹,我們更像聯合作戰的夥伴。在相同的環境長大,但姊姊對於房間的執著異於我,對於這個房間,我從沒有想要劃下地盤的打算,總有一天我會離開,我的房間會在他處等待我的入住。姊姊劃下地盤的行為甚烈,一張張海報、明信片、畫作…壯烈的貼滿牆,喜歡的書籍快速堆積起,開始堆積物品的人是不會遠走的。 我的房間除了書籍和貓的必需品外,沒有別的東西,朋友說我的房間就像剛搬進來一樣,沒有人味。每2週我打掃一次房子,連同公共空間和室友的房間,以清掃來謝謝室友對我帶著貓的包容。對於房間逐漸堆積起的書籍,難以解釋的煩躁了起來,移動和暫留的事實強迫我將房間維持原樣,剛入住時,也試圖將它馴服,要它成為我的房間,但它始終不具人味,於是它成為我和伴侶暫時棲息的據點。 楊婕是貪戀房間的人,偶而的留宿和遠遊,不管是什麼居住形式,對她都貌似一場遠行。喜歡看她的遲鈍,與他人的隔閡成海,也許是因為封閉的房間和她是那麼的貼近,眷戀如她才得以書寫,其中,我最喜歡她的一篇《女生宿舍》,寫的是在朋友宿舍暫居10天的自己: 「那幾日妳發現住宿是非常適合妳的交友形式,不必整齊地對坐,刻意想話題填滿空白,也不必商量該到哪去參與什麼壯麗的事情。被迫住進同一個房間的妳們,只須從平淡的日常起始,而日常自會起始─天氣、保養品、衣著,連洗澡都能成為話題。跟媛相處,使妳想起大一住宿時期,有室友的妳多麼開心,18歲的妳沒體會過孤獨。妳都忘了。」 這場孤寂不知所以的和我共鳴了起來,接著,我的室友走進我的房間,趁伴侶還沒歸來時拉著我聊了起來,我總是晚出晚歸,多數回家時,她已經熟睡,如果我難得的早歸,她便會和我更新起她的近況,大多講述工作和愛情,如今我成為有室友和伴侶的人,鮮少有感到寂寞的時候,謝謝我的室友,我知道我的房間不馴,而妳還願意敲門。 作者:曾儀靜 (編按:新頭殼網站與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每星期五固定推出書評。)
  • 自曝身世的人,柳美里的《命》

    新聞 自曝身世的人,柳美里的《命》

    2015.10.23 | 11:53

    「然而,從18歲開始寫作的我,卻在自己的劇本、小說裡,以重組、扭曲的方式不斷變換著自己的家族,家人也反覆地出現在自己的作品裏。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我想,家族在我的心中根本還沒有結束,只不過是一種尚未解決的局面罷了。」 ─《命》,柳美里 在同事的介紹下,最近才認識了柳美里這位韓裔
  • 哪裡才是我的家,《海街日記》

    新聞 哪裡才是我的家,《海街日記》

    2015.09.25 | 15:15

    深夜觀賞完是枝裕和的新作品《海街日記》,便和伴侶騎車回家,即使知道這部片不是他會喜歡的類型,我仍然問了他喜不喜歡。我喜歡,他不喜歡,《海街日記》將吉田秋生本身便清淡的漫畫《海街diary》去除枝葉,只留下幹骨,專心地說四姊妹的家庭故事,本來就清淡爽朗的故事更加清淡了,說著一個家庭難免會提到的苦樂悲喜,女演員們自然可愛,如果沒有對這個家庭際遇有感同身受的情感,也許很快就會忘記這部片吧。 伴侶的反應跟我猜的一樣,劇情沒有什麼可以觸動他的地方。《海街日記》中,我第一次眼眶泛淚的橋段是在香田三姐妹參加完父親的葬禮後,要返回鎌倉前,大姐在火車上問同父異母、年紀最小的妹妹小鈴,要不要搬去和她們姐妹一起住的時候。即使後來小鈴追火車的戲讓我覺得太過煽情,但小鈴對於浮木的急於攀登和渴望歸屬感的強烈仍讓我動情感傷。我想伴侶不曾有過這種感覺吧,即使和家庭有些理念不相合的地方,但仍稱得上和樂,對於家的歸屬感和定義,我想很多人也沒有多想過吧。 所以我時常希望,如果每個人都曾遭逢劇變就好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傷心,但如果那些傷心都能深入骨裡,我也不用隱隱地恨著不曾生不如死的人,想著:「你們到底懂什麼,為什麼要假裝能體恤人,你們不過是後天學習到道德跟體貼,才會做出假惺惺的關心而已。」想著這些討人厭的話,對於他人無關緊要的憂慮厭煩,產生惡意。 我擁有一位學姊,在我們都還沒有伴侶的時候,我們時常相伴,與其說我們感情好,不如說是她將我撿走。找我一起睡覺、看電影、喝酒,我接她下班,再一起吃晚餐,就算是我的伴侶,也不曾耗費那麼多時間在我身上。某天的夜晚,我們走路去買晚餐,她緩緩的和我說了一個秘密,她輕聲地講,我只扮演聆聽的角色,途中我沒有安慰,也沒有給她擁抱,如果我做了任何一件事,她一定會哭吧,她傷心了那麼久,至少這段路上,我們都能裝作不再傷心。 學姊後來頻繁的約我,是在一次下班後的聚會後。我、學姊與店裡的詩人喝酒聊天,詩人一時興起問我們要不要玩交換祕密的遊戲。用《海街》裡的一句話便是:「在許多偶然的堆積下完成的奇蹟。」如果是換了任何一個成員,這個遊戲便玩不成,要玩便要拿出最難以啟齒的秘密與他人分享,詩人一向彆扭,而學姊的祕密我本來就知道,他們便把矛頭指向我,要我第一個分享,如果我真的有黑暗的地方,他們才願意開始展開這個遊戲。 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說起,過了好一陣子,我才趁著酒意吐出沒有和別人說過的話,邊哭邊講,我想學姐也不知道怎麼辦,便抓著我的手。可能是我當時的狀態太像在向別人求救,學姊便將我打撈起來,從此之後便帶在身邊照顧。在照顧我的途中,學姊有過幾個對象,卻始終無法認真和對方成為一段關係,學姊在這個狀態持續了好幾年,始終在迴旋之中。 某日下班的聚會,在昏暗的包廂裡,我們幾個又乘著酒意,學姊和詩人乾著威士忌。學姊微醺,和我說:「謝謝妳喔,我想我可以前進了。」聽完,我便在昏暗中哭慘了。現在想起來,在這份關係裡得到的體貼和安慰,是別人無法給予我的。生命中沒有得到過同等的苦楚,又怎麼能擅自認為自己真正的體貼到對方。當觀看任何事情的時候,每個人受到的波動有深有淺,那種波動不是後天學習和智慧可以得到的,只有在生命的過程中留下,或多或少的敲擊我們。 作者:曾儀靜 (編按:新頭殼網站與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每星期五固定推出書評。)
  • 妳要原諒寂寞,讀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

    新聞 妳要原諒寂寞,讀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

    2015.08.28 | 15:07

    我喜歡乾淨的散文,用語節制、不濫情。唸起來聲調好聽,句讀不多餘。散文是種富含聲音的文體,沒有小說完整的故事性和結構,沒有詩如歌如山般的意象,散文的日常顯得近乎平庸,但那正是散文可貴的地方,寫散文的人無法隱藏自己的身世。 喜歡散文的人不多,常聽到有人評論這個文體的老派、它的流於抒情。抒情美文
  • 販賣潮濕的島嶼  讀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

    新聞 販賣潮濕的島嶼 讀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

    2015.07.31 | 14:07

    現在是海邊的旺季,電視裡的民眾說:「現在下海就像下餃子一樣。」即使知道現在是人潮前仆後繼前往墾丁的季節,我和伴侶還是偷閒的前往。先抵達恆春落腳,租了機車騎往核三廠附近看海,平日的墾丁越來越多遊覽車駛過,以前被稱為私房景點的海灘也開始變成觀光景點,我們只能繼續往國家公園內騎,最後停在一個因為地勢不適合
  • 放大的日常生活--漫畫《34歲無業小姐》

    新聞 放大的日常生活--漫畫《34歲無業小姐》

    2015.07.03 | 11:51

    我一向都比較喜歡關於女人的瑣事,她們在乎衣著的樣子、焦慮的神情、不知從哪生長出來的愛、很多的躲避和勇敢等,叨叨絮絮的,不管是從文字還是圖像表現出來,我都喜歡。介紹這本漫畫前,容我簡稱自己喜歡平淡無奇的漫畫。而這本池田學志的《34歲無業小姐》則是作者再三呼籲不會發生任何大事來讓劇情有轉捩點,只會維持懶
  • 巨大的缺席:馬尼尼為《貓面具》

    新聞 巨大的缺席:馬尼尼為《貓面具》

    2015.06.06 | 11:54

    「我啊,剛從那邊回來,我開始對紙張的碎片感興趣。我想畫出父親在家庭裡的缺席,以及寵物比之更甚的巨大親密。」 ─馬尼尼為,《貓面具The Cat Mask》 馬尼尼為先後出版了2本散文集:《帶著你的雜質發亮》及《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2本散文集皆由小小書房所出版。從馬來西亞來到台灣
  • 「友善書業合作社」的「閱讀的島」環島書展

    新聞 「友善書業合作社」的「閱讀的島」環島書展

    2015.05.08 | 13:32

    今年年初,第2屆的「移民工文學獎」為了第1、2屆的作品集出版在募資平台上籌款,一看到資助1千元就能獲得《第一、二屆移民工文學獎》作品集一冊,便馬上匯了款項。也順道和前腳才剛離開三餘的張正老師聯繫,那時張正老師和雲章老師來三餘舉辦他們的新書分享會,他們一前一後出版了《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 書店與鍋鏟:莊祖宜2本《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新聞 書店與鍋鏟:莊祖宜2本《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2015.04.10 | 11:54

    三餘剛開業的時候,除了店長和當時的主廚外,員工只缺負責調製飲料、咖啡的吧台,當時我和我的大學老師兼三餘的老闆說想要留下來工作,他說了句只要我會沖煮咖啡就讓我留在這裡。另一位老闆便支出了車錢和學費,送我到宜蘭和當初教他咖啡的老師上速成班。在這之前我沒想過自己會踏入餐飲業,甚至在調製飲料、製作食物和服務
  • 我不在書店,就在前往書店的路上

    新聞 我不在書店,就在前往書店的路上

    2015.03.06 | 11:28

     桃園的一間獨立書店「南崁1567小書店」在今年獨立發行了《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南崁1567」成立邁入第3年,以社區書店為經營方向,不僅販賣書籍,也販售飲品、舉辦講座、市集,已成為進入社區的藝文聚落。 而我在書到達三餘幾天後便讀完,這本書的小標題是「其實,每個人都
  • 天亮,我將從異鄉返抵:顧玉玲《回家》

    新聞 天亮,我將從異鄉返抵:顧玉玲《回家》

    2015.02.06 | 12:47

     輾轉的人成為移工,近者在自己的國家移動,遠者行至他鄉。成為異鄉人的目的是回家,而不是出走,而離開家鄉的路途遙遠,返鄉的希望劇烈,數年後的歸鄉,家會因為物質的滿足圓滿?還是因為距離等不可測的因素搖搖欲墜? 我在閱讀《回家》前,並沒有想過移工返鄉後的生活。數年的離家,無縫接軌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