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就「臺灣有事」表態,指出中共若出現動用武力等情形,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對此,中共接連召見日方並公開譴責,同步採取輿論、外交攻勢,將爭端擴散到社會層面。最具體的外溢措施是中共外交部發布「近期暫勿前往日本」的旅遊警示,雖非刑罰性的禁令,但警示搭配市場與行政面的配合,已讓赴日人流大幅縮減。
軍事與海上執法則維持高壓訊號,中共一方面在黃海進行射擊演訓,一方面持續以海警船進入釣魚臺周邊海域,將外交爭執轉化為灰色地帶的常態化壓力;美國駐日大使也罕見連日發聲,重申周邊海域適用《美日安保條約》,使議題同時牽動中美日三邊互動。
回到爭議源頭,「臺灣有事」不再只是戰略語彙,而被置於日本安全法制的可操作框架之內。對中共而言,升高民間層級的出入境限制與輿論攻勢,有助於在不升高兩國衝突的前提下製造日本的經濟成本。短期看,「暫勿赴日」將壓抑日本零售、旅宿與地方觀光的旺季需求,但同時可能被韓、臺等來源客彌補部分落差;中長期則取決於中共是否把警示升級為更強硬的出境管制,以及日本是否以政策回應或繼續策略清晰化。無論後續如何演變,此輪對峙已顯示:只要臺海議題被明確納入日本存亡危機的敘事,中日關係就會在社會層面被「常態化政治化」,而旅遊只是第一個被波及的戰場。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