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日前在公開談話中提出「三十年要誕生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願景,並點出希望台灣能在物理、化學、醫學三大領域上有突破。他認為台灣的科研實力已逐漸成熟,應該勇敢設定長遠目標。這項宣示一出,引發社會熱議,有人覺得這太過理想化,也有人認為這正顯示政府對科研的重視。我自己覺得,這個計畫其實很值得推動,只是要讓願景落地,還得回到現實的環境問題上。

現在台灣的情況是,許多學生集中在電資與半導體相關科系,因為產業薪水高、出路穩。但這也讓其他研究領域顯得冷清。博士生花上多年時間做研究,收入卻不一定比進業界的碩士高,許多人因此選擇離開學術界。要孕育出世界級的研究成果,首先得讓投入研究的人能有合理的生活與長期支持。

如果政府真的想讓「三三三願景」實現,就應該提供穩定的研究資源,鼓勵產學合作、減少學者的行政負擔,讓更多人才願意長期投入。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從「製造晶片的國家」,走向「創造知識的國家」。當研究不再只是夢想,諾貝爾獎也就不再只是遠方的象徵。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