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年各地傳出熊襲事件,熊不只出沒於森林甚至闖進住宅區,因襲擊的致死數更是創下新高。在地方政府判斷下雖可開槍獵捕熊,但迫於人力不足問題,致使熊出沒案例仍持續增加。從日本日益加劇的人熊衝突可看出保育與安全之間要取得平衡的困難。

人類要如何與野獸共存一直是一道難題。近年來隨著保育觀念的興起,日本廢除「春季野熊驅逐制度」來保護因獵殺而數量銳減的熊類。雖考量到人類安全,允許有條件的獵捕,但仍會發現熊類出沒於農田破壞農作物甚至襲擊人類的現象。甚至在為了安全而補獵熊的情況下,會引來保育人士的撻伐,使日本政府難以處理日益加劇的衝突。

這讓我不禁思考人類該怎麼與有可能會威脅人類的野獸共存呢?就像台灣黑熊多年前數量稀少,但隨著保育的進行,數量已逐漸增多,活動範圍也逐漸增廣,同時也增加人熊衝突的案例。這會成為保育工作的一大挑戰。

保護生態,與動物共存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當生物開始侵犯人類的生活圈,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安全,無法與動物溝通的我們又該如何適從?有人覺得直接殺死威脅到安全的動物太慘忍了;也有人覺得人命最重要,為了保命而傷害動物是沒辦法的事情。

我覺得要與動物共存,最重要的就是減少與對方的衝突。只要沒有衝突,人類能安全,動物也可以存活。以熊類來說,要預防、減少人熊衝突,可以先從讓大眾認識熊類開始。人類有時候會對未知的生物,感到恐懼而想驅逐、甚至殺死對方。因此,不妨先讓大眾認識熊類,以及了解遇到熊類時該如何處理。尤其是住在與熊類活動範圍重疊或附近的居民更應該知道。

對於熊類,也要讓牠們避免接觸人類的食物,並做好監測掌握好出沒的地點,減少人熊相遇的機率。我們與動物共處同一塊土地,為了生存各有各的困難,但最重要的是減少互相衝突的機會,才有機會走上人熊共處的道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