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週前,長榮航空一名空服員在抱病上班後返台,不幸離世的消息,讓社會再次把目光投向這個總被標榜為「夢幻職業」的行業。
公司回應說一切依法辦理,強調「沒有不能請假的問題」,線上四千名空服員中,平日約有百人請假、假日約兩百人,另有兩三百名待命人力。
我想,這問題恐怕沒那麼簡單。
在筆者進行的匿名訪談中,多位航空從業人員透露了長期以來的現實壓力。一位地勤人員說,公司內部評分「不看表現,只看全勤率」;另一位則認為,「休假制度」才是最不合理的地方。
員工普遍感受到的壓力來自於排班制度不透明、上級管理方式僵化、公司文化缺乏溝通空間、人際關係緊繃,以及考評制度失衡。對於過勞問題,有人直言公司只是「做做樣子」,也有人認為整個體系「選擇性忽視」。
一名現任空服員坦言:「不敢請假的確是事實。不是不行,而是不敢。怕影響考績,也怕被貼標籤。」
另一名受訪者更指出,這種「不合理休假文化」早已存在多年,「它遊走在法律邊緣,卻被默默接受,成了一種隱形制度。」
當管理層把工會或員工視為對立面,而非夥伴;當公司以「規定」掩蓋制度問題,任何改變都只會停留在紙上。
不少受訪者希望政府與企業能正視這些制度性過勞現象,透過修法保障請假權益、建立雙向考評機制,並優化輪班制度。唯有當「飛安」真正從員工的身心健康開始,企業才能贏回社會的信任。
隨著出國人潮回升、航班繁忙,我們不能讓今天的公祭,成為明天的遺忘。
那些在萬呎高空中微笑服務的空服員,也是一群有血有淚、有疲憊與壓力的人。希望這次事件,不只是悲劇的句點,而能成為改變的起點。
文/陳威丞/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