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代表團今年再度參加 APEC,媒體報導一如往常——誰代表出席、跟誰合照、誰又沒點名我們。可惜的是,這樣的「外交存在感」已逐漸成為例行公事,卻少了真正的戰略意義。當其他國家在 APEC 上談能源安全、數位治理、貿易新秩序時,台灣的聲音依舊模糊:我們到底要貢獻什麼?又期待從中得到什麼?
政府總愛強調「台灣參與國際」,但若參與僅止於象徵性的「出席一次會議」、發表幾句不痛不癢的談話,那只是自我安慰的外交表演。APEC 是經濟合作平台,不是外交攝影棚。若我們無法以具體政策或產業方案與各國互動,那麼再多的代表出席,也難掩實質缺席的尷尬。
更諷刺的是,每年政府花大筆經費籌組代表團,卻缺乏事前溝通與成果檢核。有沒有設定明確議題?有沒有讓台灣企業、研究單位參與討論?還是只讓少數政治人物「出國亮相」?這些問題若沒被正視,台灣的國際參與永遠停留在表面。
參加國際會議不是作秀,而是爭取影響力。台灣若真想被世界看見,就該少點口號,多點內容;少點合照,多點行動。否則每次 APEC 結束,我們仍在問同一個問題——除了拍照,我們到底帶回了什麼?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