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燕在首任市長就職典禮上,送給市民象徵「好山好水」的谷關空氣瓶。那是一場精心包裝的政治行銷,企圖傳達「台中有乾淨空氣」的形象。如今,若要推出新版空氣瓶,恐怕該命名為「台中空氣實境瓶」—裡頭裝的不再是谷關的清新,而是廚餘掩埋場的臭氣,以及北屯區不肖業者將水肥倒入下水道後瀰漫全城的味道。
這不是玩笑,而是現實的寫照。近年來,台中市廢棄物處理問題屢屢爆發,從掩埋場惡臭、露天堆置、環保稽查失能,到不肖業者私自傾倒廢棄物,問題層出不窮。非洲豬瘟事件更是暴露出廚餘管理的制度黑洞:市府以為「焚化取代循環」就能萬事大吉,卻忽視了從源頭分類到再利用的風險管理與公共溝通。
而北屯的水肥案,則是另一種治理失靈的體現。業者長期以來涉嫌非法傾倒污物,直到惡臭四散、居民怨聲載道,市府才被迫出面滅火。這樣的治理節奏,讓人懷疑台中市的環保體系是否已從「預防」淪為「事後公關」。
台中的「味道」,不只是空氣品質的問題,更是制度性怠惰的氣味。從中捷的工程延宕、空污管制乏力,到綠空廊道與大型開發爭議,盧市府的治理邏輯始終偏重表面包裝,而非結構改革。市民要的不是「行銷台中」,而是「治理台中」;要的不是空氣瓶,而是能真正呼吸的城市。
回顧盧秀燕任內的政治語言,「媽媽市長」的形象被塑造成溫柔、親切、接地氣。但當垃圾堆滿、臭氣撲鼻時,市民不需要「媽媽」的安撫,而需要一位有能力解決問題的領導者。環境治理不是情感行銷,而是制度工程。
新版空氣瓶或許不會真的推出,但它早已存在於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那股混雜了廚餘、污水與焚化煙氣的氣味,就是盧市府的治理寫照—外包、卸責、表演、再公關。當城市的空氣都成了笑話,市府的政績也難免隨之飄散。
台中人,大口呼吸吧!這就是「盧媽媽的台中味」—比谷關空氣更有味道,更真實,也更令人窒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