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法院本會期,若真如傳聞所言,有立委提案「永久廢除憲法法庭」,那麼這不只是制度爭議,而是對憲政秩序的根本挑戰。更值得關注的是,當這樣的提案出現,三位曾明確關心憲政體制的大法官,是否仍選擇沈默?

憲法法庭雖然裁判件數不多,但已逐步建立台灣的憲法審查機制,將違憲審查、統一解釋、憲法訴訟等功能整合於一體。這是台灣憲政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步。它讓人民得以以具體案件為基礎,透過訴訟途徑檢驗法律與行政措施是否違憲。這並非多餘的制度,而是民主國家防止權力濫用的最後防線。

因此,若有民意代表主張「永久廢除」此制度,無疑等於否定憲法審查權本身,將司法院退回到「無權過問立法與行政」的時代。如此一來,任何法律即便侵害人民基本權,也將無從救濟。這不僅是制度倒退,更是對憲法核心價值的侵蝕。

在這種情況下,大法官能否保持沈默?理論上,司法機關須維持中立,不介入政治爭議;但當政治爭議本身指向「廢除司法的憲法審查功能」時,這已不再是政治,而是憲政危機。面對對制度根本的挑戰,沈默不再是中立,而是退讓。

回顧歷史,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在冷戰時期面對國會削減其權限的威脅,曾以公開聲明維護司法獨立。美國最高法院也在多次政治壓力中堅持司法審查原則。憲政民主能長久維繫,不只是因為憲法條文存在,更因為大法官願意在關鍵時刻發聲,提醒社會何謂「憲政底線」。

台灣社會對憲法法庭的理解仍有限,但其存在價值,正是在於讓少數者仍有說理的空間,讓行政與立法不致於「無可審查」。若制度遭到政治否定,損害的不只是法庭,更將是人民對憲政秩序的信任。

我們期待大法官的克制與謙抑,但更期待他們的勇氣與責任感。當政治風向試圖動搖司法的根本職權時,守護憲法的法官不該只是旁觀者。對於「永久廢除憲法法庭」這樣的提案,若司法界選擇沈默,那將是對台灣民主制度最深一層的背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