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黨主席選舉之爭,看似檯面上六位選手均有克制、不相互攻訐,然而私下角力與擦邊球齊發,使得支持者之間摩擦加劇。筆者見此情況,不禁感嘆,這些舉動對於國民黨未來的團結蒙上巨大陰影。比起蹭聲量、情緒勒索的方式,候選人更應該回到核心課題──國民黨後續的發展路線。
選舉期間,候選人常見的操作是祭出「大咖牌」,企圖以政治明星的站台為自己造勢。然而,這種訴諸外援的方式,非但無助於展現個人實力,反而容易演變為鬧劇。近期在手機群組中大量流傳的簡體字影片,就是明顯的例子。影片宣稱表態支持鄭麗文,這不僅可能讓外界質疑大陸介選,更在社會大眾引發不必要的揣測與不安。
更荒唐的是,其中一支影片甚至直接被當事人跳出來駁斥。影片斗大標題寫著「連戰之子李德維出現鄭麗文身邊」,意圖營造連勝文支持的假象。結果連勝文本人立刻痛斥:「我的父親什麼時候多了一個姓李的兒子?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更愚蠢的助選方式嗎?」。筆者敢說,接下來還會有許多「不知名委託人的黨內民調」滿天飛,鼓動各方支持者的敏感神經與情緒,不應該在引入民進黨的鬥性時,一同引入民進黨令所有人不齒的選舉奧步。
其實,國民黨主席的候選人應該拿出明確的主張與論述,才能吸引黨員支持,並進一步提出能說服非民進黨支持者的可行方案。倘若只是效仿民進黨名嘴式的政治風格,不斷提出問題、抨擊中央,卻無完整改革藍圖,那麼主席競爭最終只會淪為表演。候選人最基本應回答的問題包括:第一,如何在不被指責「賣台」的前提下,擴大兩岸交流、緩和局勢?第二,國民黨如何與白營建立合作機制,增進互信?這些問題,若無清晰答案,談何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境?
至於外界常問的「吸引年輕人支持」問題,更是一個偽命題。國民黨如今不是執政黨,沒有龐大資源可以「政策買票」,新任主席也不是未來要角逐總統的人選。與其不斷空談,不如正視民意走向。根據「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八成八民眾認為兩岸有必要維持溝通管道,四成六期待經貿持續加強,雙雙創下新高。若國民黨能妥善定位兩岸政策,在不跪、不舔的前提下,讓區域緊張降溫,為台灣創造更大生存發展空間,自然就能逐步爭取到年輕世代的認同,也為總統候選人鋪出可行的道路。
因此,這場主席選舉的焦點,不應停留在誰喊話最尖銳、誰聲量最高,而是要檢視誰有能力端出一份務實的藍圖。選民期待的是一個能帶領國民黨穩健前行的領導人,而不是只會上政論節目搏聲量的名嘴。短期激情或許能博得一時掌聲,但長期來看,只會讓國民黨與社會主流價值漸行漸遠,無法真正凝聚民心。
更重要的是,黨魁承載的是整個政黨的方向。若只是為了「選贏」而迎合基層情緒,把路線推向極端,那麼國民黨不但無法拓展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反而會被社會貼上偏激、保守的標籤,失去與民意對話的機會。相反地,若能展現成熟穩健的願景,整合社會資源,才能讓國民黨重新扮演好對抗民進黨執政傲慢的角色。
總而言之,這場黨魁之爭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誰最會喊口號,而在於誰能端出具體、可行的改革計畫,說服選民國民黨仍有能力治理台灣。倘若候選人只是沉迷於蹭聲量與擦邊操作,國民黨只會在路線上愈走愈偏。但若有人願意誠實面對兩岸、改革與合作等挑戰,國民黨才有可能重新贏回台灣社會的信任,重新贏回中華民國的執政權,走上一條務實、穩健的改革復興之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