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喊出台美晶片製造五五分的妄語,霎時間震撼台灣各界,畢竟此等動搖「護國神山」的國本,怎能等閒視之。期間,台積電恐將因赴美投資而延宕台灣既定的擴產計畫等流言蜚語不斷,相信政府也急了,總是賴桑也不希望在民調風雨飄緲的當前,再來個當頭棒喝吧?!
果然,昨(2)日我國談判代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返台後,於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中,立馬為此事做了定調。鄭開門見山的表示,美方在談判過程中,未提及晶片五五分的倡議,而我方也絕不可能承諾。隨即話鋒一轉,詳述我方提出的「台灣模式產業聚落」的構想,美方甚感興趣。整場記者會,瞬間都將焦點著重在講解該模式上,成功稀釋了大眾對於「晶片五五分」的疑慮。
那麼,甚麼是「台灣模式產業聚落」呢?
簡單的說,就是由美國提供土地、水電基礎設施、以及簽證法規的支持,我國則祭出企業信保融資與貸款等優惠與政策指導,提供誘因讓本土半導體及其供應鏈廠商赴美投資,以台灣成功打造科學園區的經驗,協助美方建置科技產業聚落,藉以符合美方對晶片製造的國安需求。
鄭麗君同時反覆的強調,此模式絕非單純的「產業移轉」,而是「供應鏈的延伸與擴展」,目的是建構全球半導體生態網絡。據此強調與日本、韓國那種直接拿錢出來投資美國的方式不同,絕對是基於「對等互惠」。
嗯!聽起來很誘人,又是另一樁「根留台灣,佈局全球」的美事一樁。然則,我就問,倘若美國總統沒有打這場全球關稅戰,又商務部長不是如此傲慢的要掠奪我國的晶片製造成果,試問我們會如此大費周章的擘畫這個甚麼「台灣模式」麼?吃飽太閒吧!換言之,這擺明了就是個權宜之計,完全不用想得太美好。
再端看這模式「自圓其說」的實質內容,想來就覺得漏洞百出。
首先,甚麼美國提供土地給我們建造園區,這不就是要科技廠商赴美建廠生產,跟「產業外移」有啥區別?其次,由我方提供企業赴美的融資,變相不也成為「債留台灣」的舉措麼?畢竟投資不是穩賺的,尤其是反向去到人力物力成本皆高的國家,賠錢了、倒債了怎麼辦?
(畢竟,台灣科技業能成功,除了技術水平外,主要仰賴的是刻苦耐勞的勞動力,為了所謂「茅山道士」的利潤,願意全天候採輪班生產制度,美國勞工做得到嗎?做不到,廠商投資打水漂的機率就很高。)
再說了,「科技園區」與「產業聚落」的成功經驗,是我國獨創的麼?台灣的科技園區濫觴、新竹科學園區,當初不就是復刻美國「矽谷經驗」而來麼?您覺得美國人會不懂這一套科學管理機制?天真的以為這經驗可以作為我們與美方談判的關鍵籌碼?用來騙騙自己人而已吧!
(試想,當整個產業園區建置完成,開始投產獲利後,看看美韓談判的案例,您又怎能確定,美國接續不會提出「利潤九成歸美」的要求呢?屆時,龐大硬體設備的投資都已花下去,一時半刻也跑不掉,到時候如何抽身,不也只能忍痛吞下去麼?)
換言之,就我的解讀,美方在關稅貿易談判的過程中,應該曾提出類似「晶片五五分」的籲求,但也許我方認為「對半分」若聚焦於台積電一家,茲事體大,國人絕對無法接受,於是才變相提出打造產業聚落的計畫,企盼在赴美投資規模相仿的大前提下,用「產業鏈」的概念,來沖淡美國希冀獨拿晶圓製造的想法。但事實上,所謂的美國產業聚落的「台灣模式」,與先前所謠傳需赴美投資的幾千億,其實並無二致,我方一樣需要付出規模相仿的代價,更遑論過程中要有甚麼對等互惠可言了。
當然,川普的貪婪、盧特尼克的狂妄,相信國人們都看在眼裡,對於齊心支持政府打贏台美關稅貿易這場仗,也都有著同仇敵愾的共識。然則,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政府用這種華麗包裝後的詞藻,企圖安定國人焦慮的心情,而是希冀談判過程可以公開透明,讓大家可以看清楚美國的野心,才好集思廣益的為台灣找尋最佳的出路,捍衛我們既有的產業優勢與國家利益。
奈何,從「走私」變「超買」,從「無薪假」變「減班休息」,從「核食」變「福食」,從「雙標」變「時空環境不同」,從「爆量」變「校正回歸」,從「瘦肉精超標」變「接軌國際標準」,從「施壓」變「強烈建議」……(族繁不及備載,相關彙整,有興趣可自行google)太多太多「偷換概念」的案例,讓人們不禁懷疑,這一次的「台灣模式,美國實現」,會不會又只是政府另一樁「換句話說」的事例呢?說到底,會否還是得付出「護國群山」出走的代價,才能抵銷美國的關稅衝擊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