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過後,花蓮的清晨帶著潮濕的土味,巷口堆積著被沖進家的碎木與泥沙,志工的呼喊聲此起彼落;一隊身穿迷彩的人影,從卡車上卸下鐵鏟與抽水機,沒有多說話,先替長者把屋裡的路打通。這是災後最尋常的一幕:有人慌亂,有人心疼,但也有人把步伐踩得更穩,專心把手上的事做好。

這些天,前進指揮所開設後,持續有兵力與機具投入,抽水、搬運、清理、架設臨時照明與通信,哪裡需要人手,就往哪裡去。有人在巷口分發口罩與手套,有人在學校體育館搭床位,有人蹲在水溝邊把堵住的泥沙一鏟一鏟挖出。最辛苦的時刻,往往沒有鏡頭,只有彼此的背影與短促的互相打氣。

有一名兵說,他最難忘的是一位阿嬤把熱湯塞到他手裡:「年輕人,喝一口再繼續。」他笑笑,說還有下一戶要去,回到隊上,手臂酸得抬不起來,仍把裝備一件件檢查好,因為明天還要更快、更有效率地投入。對他而言,「守護」不是口號,而是把每一個細節做到位,安全先確認、弱勢先照顧、動線先打通。

災後的路從不會一夜恢復,可是當更多人把力氣匯在一起,泥沙就會被清開、生活也會一步步回到正軌,而這些在第一線奔走的身影,可能是你家隔壁的大男孩,也可能是剛調來的新同袍。他們沒有太多言語,卻以穩定的節奏在混亂裡建立秩序。等到天色又亮,卡車再發動,他們還會回到同一條街,把未完成的收尾好,讓花蓮重新展開一天的日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