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員工餐廳在去年四月份爆出廠商使用多種過期食材與環境不潔的情事。因已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及契約約定,市府隨即依法開罰108萬,並處以懲罰性違約金100萬元,繼而終止契約,要求返還場地,十足展現了食安治理的決心。然而,後續市府選擇放棄中央廚房,改由廠商販售便當,看似成功止血,卻讓公共投資閒置,更是突顯台灣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上的短視與盲點。
從環境保護(E)面向而言,中央廚房的停止運作確實能減少廚餘,但一次性餐具、免洗筷、以及塑膠袋的使用量反而大幅增加,製造更多垃圾。反觀歐洲城市多已導入循環餐盒或押金制度,台北卻走回一次性依賴,與「永續之都」的形象背道而馳。
社會責任(S)面向上,員工雖然有更多用餐選擇,但失去集中監管,食安風險反而分散。便當品質參差不齊,餐費上漲的疑慮也一一浮現。事實上,ESG的核心在於保障利害關係人,若連市府員工都無法獲得穩定、安全的飲食環境,市府如何說服市民能守護公共利益?
公司治理(G)面向則最令人憂慮。市府對違規廠商執法果斷,但後續政策卻使中央廚房閒置,公共投資付諸流水,顯示缺乏長遠一致性。治理不只是懲戒,更是建立長遠制度化、公開透明化的永續策略。否則,北市府的ESG形象將停留在口號層次。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台灣公共治理往往陷於「短期危機處理」的慣性。當問題爆發,政府迅速止血,但卻忽略如何在修補過程中落實永續原則。市府員工餐廳事件不是單一的食安問題,而是城市治理的縮影。換言之,我們是否已習慣犧牲長期效益,卻只求得眼前安穩?
因此,未來市府若要扭轉局勢,應思考以下幾點:
一、重啟中央廚房改革,引入更嚴謹的食材驗收、供應鏈透明化與AI食安監測,讓公共投資發揮應有價值與效益。
二、推動商販便當使用循環餐盒,逐步取代一次性包材,已減少垃圾量。
三、建立「剩食」變「續食」的共享平台,將廚餘轉化為社會公益。更進一步,將ESG原則長遠制度化,避免政策因個案因素而搖擺。
綜言之,北市府員工餐廳使用逾期食品事件是一場食安危機,也是一面照見治理缺陷的鏡子。若台北要成為國際級永續城市,就必須把這場危機化為進步的契機,真正實踐公共資源有效利用、食安把關、以及永續治理一致性。唯有如此,北市府才能在ESG的模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實穩健,也更有社會信任與說服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