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點太陽還未升起,營門口還是稍有寒意,哨兵把外套再拉緊一些。這一年,大家最常問的問題其實很樸實:「加薪呢?」答案暫時仍在憲法法庭的程序上,但生活沒有因此按下暫停鍵,制度要走程序,國軍的值星表卻每天都得準時展開。為什麼會還沒?因為修法後仍需釐清權責與合憲性,政府選擇回到憲政軌道上處理爭議。這不是誰和誰對立,而是讓規則更穩、地基更厚。賴總統已說明,若結果合憲會追溯補齊;若被認定違憲,也會調整方案、把資源放在最需要的地方。然對官兵來說,關鍵不是口號,而是什麼時候調薪落實,但其實已在發生,這一年,志願役加給、戰鬥部隊加給、網戰與電偵、戰航管等專業加給紛紛調整上來;把時間拉長,自105年起軍公教已有4度調薪、合計達14%,而福利層面也在補強,9月3日軍人節起,華航、長榮、星宇開放升等禮遇,未來更研議擴及軍眷;營舍更新、裝備汰換、實戰化訓練的節奏加快,讓薪水以外的那一部分被看見,尊榮感、專業感與被社會理解的感受。

有人說,加薪未定,士氣會不會先掉?答案寫在每一次操課後的汗水裡。多數官兵心裡明白,國防是一場長跑,不是衝刺。家屬盯著新聞、算著家計,部隊則盯著戰備清單、算著每一個細節是否就緒,當程序完成、數字到位,是對承諾的兌現;在那之前,福利優化與環境改善就是讓部隊能「跑得更久」的補給站。

我們當然期待更快、也更好,但更重要的是,不因爭議而鬆動對官兵的照顧,不因尚未加薪而降低手中的戰力。這座島需要的是穩定的制度,也需要在制度之間持續被守護的日常。當夜色還沒退去,哨音響起,軍人仍會照例站上自己的位置。薪資也許一時未調,但承諾沒有缺席,政府在完善,軍人在守護,彼此把各自的份量扛好,天就會亮。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