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鐵集團曾被中共宣傳為「基建神話」的象徵,代表中國速度、展示國力形象。但近年接連發生的工程事故卻不斷撕裂這層光鮮外衣,將它推向「事故代名詞」的深淵。無論是國內的橋梁坍塌,還是海外的大樓崩毀、車站垮塌,都反映出這家央企背後根深柢固的品質隱患與腐敗問題。

8月22日凌晨,青海尖扎黃河特大橋發生慘劇。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的這座「世界跨度最大雙線鐵路連續鋼桁拱橋」,在施工過程中鋼索斷裂,橋面長達八、九十公尺的結構瞬間墜入黃河。當時在場的16名工人無一倖免,最終造成12死、4人失聯。這並非天災,而是人禍。設計缺陷、監管失職、施工粗糙,任何一項都可能是導火線,但無論如何,所謂的「世界級工程」竟在未完工前就土崩瓦解,足以說明「中國速度」的代價正是鮮血與生命。

這起悲劇並非孤例。今年3月,泰國曼谷的審計署大樓在地震波及下瞬間倒塌,造成近百人死傷或失聯。該樓由中鐵十局承建,還曾被吹捧為「首個海外超高樓專案」。然而短短幾秒間,宏偉大樓變成廢墟,光鮮敘事被殘骸掩埋。地震固然猛烈,但一棟號稱符合國際標準的超高樓,怎麼會如此不堪一擊?答案只有一個:工程品質問題從未真正被放在首位。

歐洲的塞爾維亞同樣見證了中鐵的「隱患輸出」。2024年,諾維薩德火車站在翻新僅三年後頂棚坍塌,16人罹難,引爆大規模抗議。這起事故不僅揭露施工質量低劣,更扯出政商勾結。2025年8月,塞爾維亞前交通部長及鐵路公司高層等11人被捕,被控協助中國企業虛開發票、非法獲利。這不是單純的工程事故,而是腐敗與人命綁在一起的政治悲劇。

從青海到曼谷,再到塞爾維亞,中鐵事故層出不窮,背後有幾個共通點。首先,速度被置於品質之前。中國一再吹噓「基建奇蹟」,壓縮工期成為政績指標,但安全細節卻被犧牲。其次,監理體制失靈。國企壟斷下,施工方與監管方往往「一體兩面」,缺乏獨立驗證。最後,海外項目深陷政商交易,地方政府為了引入中國資金與工程,與中企勾結,將安全與責任拋諸腦後。當制度與利益合流,事故便不再是偶發,而是必然。

中國中鐵原本是中共「一帶一路」戰略的王牌之一,被塑造成「中國基建走向世界」的象徵。但如今,這張王牌卻逐漸變成燙手山芋。國際社會不再只看到光鮮的橋梁與高樓,而是血淋淋的死傷數字,以及背後的貪腐與失職。一座橋,一棟樓,本應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如今卻淪為政績墳墓與人命代價。

基建輸出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生死工程。中國中鐵若仍執迷於速度與利益,繼續用犧牲品質換取虛假的榮耀,終將讓「中國基建」從神話變成笑話,從榮耀標籤變成全球避之不及的危險警告。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