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是台灣西海岸的特有亞種,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CR)。根據近年監測推估,目前僅存約45至50隻,相較於2002年學者估計的近百隻,數量已銳減近半,平均每年減少約3%至4%,且族群結構呈現明顯高齡化趨勢。若不採取積極保育措施,台灣白海豚恐將走向滅絕,進而危及台灣沿海生態系平衡。
每年媽祖誕辰前後,因東北季風轉弱,台灣白海豚的身影更容易被看見,漁民相信牠們是來為媽祖祝壽,而稱之為「媽祖魚」。牠們的體色在活動時因血液循環加快會呈現粉紅色,背鰭隆起明顯,辨識度極高;牠們不僅展現親子教養行為,也擅於跨群體互動,動作優雅而靈動,深受沿海居民喜愛,象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在生態系中,牠們是位於食物鏈高位的指標物種,族群健康即是海洋環境品質的重要訊號。保護台灣白海豚不僅關乎生物多樣性,更是傳承台灣海洋文化的責任。
台灣白海豚面臨多重挑戰:沿岸開發、填海造陸、港口擴張及離岸風電設施等,持續破壞其棲息地;流刺網與底拖網造成的誤捕或外傷,亦是導致族群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工業廢水、農業逕流及生活污水排放,造成重金屬與多氯聯苯(PCBs)等有害物質累積於體內,可能降低其免疫力並引發皮膚病變與脊椎異常。此外,水下施工噪音及頻繁船舶活動,也會干擾牠們的回聲定位、覓食與繁殖行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海水溫度與鹽度變化,更進一步壓縮生存空間。這些威脅交織影響,使白海豚難以自然繁衍,陷入存續危機。
搶救台灣白海豚,刻不容緩。政府應落實《野生動物保育法》及《海洋保育法》規範,明確劃設海洋保護區,限制或禁止破壞性開發行為,嚴格執行已公告的763平方公里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管制措施,完善環境影響評估機制,並針對重大開發案進行更全面的生態衝擊分析。同時,可推動「台灣白海豚友善產業認證」,協助漁民改用無害漁具,轉型發展生態旅遊。企業則應採取減噪工法,調整施工時程以避開繁殖季,並要求船舶減速航行。此外,建議設立「台灣白海豚保育基金」,整合企業、學界與民間團體資源,推動長期監測、救傷復育與生態研究,並加強公民教育,提升全民海洋保育意識。
全民參與是保育成功的關鍵,透過減塑、淨灘及環境宣導等行動,每個人都能為台灣白海豚的未來貢獻心力。台灣白海豚能否持續在台灣海峽自由悠游,正考驗我們對海洋永續與環境正義的承諾。唯有政府展現決心、企業承擔責任、全民共同努力,才能守護這群美麗的海洋精靈,為後代保留台灣珍貴的生物多樣性與海洋記憶。
蘇緯政(作者是大學講師、前立法院院長秘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