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台灣 邁向亞太科技創新樞紐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貝爾弗科學暨國際事務中心(Belfer Center)於2025年6月發布《全球關鍵新興科技指數報告》(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dex Report),針對全球前25國在人工智慧(AI)、生物科技、半導體、太空科技與量子科技等五大關鍵新興科技領域的整體表現進行綜合評比。

報告指出,美國憑藉多元的創新生態系與雄厚的研發資源,在五大科技領域全面領先,尤其以AI與太空科技的表現最為卓越。中國位居第二,特別在生物科技與量子科技領域展現急起直追之勢,反映出其國家動員能力與規模優勢。歐洲位居第三,儘管具備發展潛力,惟在整合資源方面仍顯不足。日本、韓國、英國、德國則分居第四至第七。台灣名列第八,歸功於半導體產業與相關供應鏈的卓越表現,以及整體科技研發實力。報告中亦指出,當前無任何單一國家能全面掌握半導體供應鏈,國際間協調與合作將會是未來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此報告高度肯定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尤其,台積電(TSMC)主導的先進製程技術,掌握全球七至九成的最先進晶片產能,使台灣在晶圓製造、封裝與材料等領域皆位居世界前列,並支撐AI、5G與高效能運算等全球前沿技術的應用需求。儘管台灣在AI與量子科技領域尚未躋身領先群,但擁有強大的資料處理能力與資通訊科技基礎,若能有效結合半導體產業優勢,積極投入AI晶片設計與量子感測技術應用等,未來有望切入新興賽道,進一步拓展科技新版圖。

然而,台灣亦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易受地緣政治衝擊影響,其穩定與安全需高度關注;其次,在AI、生物科技與量子科技等新興領域,台灣的人才培育及資源投入仍顯不足而亟需加強。此外,美、中科技競爭升溫與兩岸關係緊張局勢,更使台灣成為地緣政治下的重要戰略焦點。這些挑戰固然伴隨風險,卻也同時提升台灣在國際安全與經濟合作中的關鍵價值。

面對新興科技所驅動的全球競爭,台灣應善用既有產業優勢,強化供應鏈韌性與國際合作,以有效應對潛在風險。台灣的戰略價值,關鍵在於其「不可替代性」;美國等主要國家為確保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勢必會加深與台灣的合作,這也凸顯台灣在全球科技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台灣未來應持續鞏固半導體核心技術,深化產業垂直整合,加速AI晶片、量子科技與智慧醫療等跨域應用,同時應積極培育新興科技專業人才,並主動與國際社會建立技術聯盟,將台灣打造為「亞太科技創新樞紐」。此外,若台灣欲發揮其關鍵角色,除持續厚植科技實力外,更應深化與各民主國家的實質合作與交流,展現「可信賴夥伴」的角色,以提升應對地緣風險的韌性與國際影響力。

新興科技正重塑全球格局,台灣已從過去的「夾縫求生」,蛻變為「舉足輕重」的關鍵要角。唯有善用地緣優勢,強化法規與政策的前瞻性,鼓勵產業創新與轉型,推動跨域與智慧應用,結合靈活的「科技外交」,台灣才能在這場全球科技競局中穩健前行,成為推動全球科技治理與供應鏈安全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

蘇緯政(作者是大學講師、前立法院院長秘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