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立法院再度否決總統提名的七位大法官人選,這已是半年內第二次「全數否決」。至此,司法院僅存八名大法官,憲法訴訟制度實質癱瘓,台灣正式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憲政危機

這不是單一人事案的挫敗,而是對憲法制度的正面撞擊;這不是朝野爭執的常態表現,而是政治勢力對司法獨立的系統性破壞。


政黨鬥爭不該凌駕憲政底線

《憲法》明文規定司法院應設大法官十五人,行使憲法解釋與統一法律職能。如今立法院拒絕補實七席,導致憲法法庭無法召開、不具法定人數、無法作成解釋,將使人民的基本權利無從申訴,立法與行政之爭無從裁決,國家制度無從校正。

而這一切,並非因為候選人資格不符、專業不足、操守有虞,而是因為藍白兩黨決定「全面杯葛」,將大法官提名視為與執政黨鬥爭的籌碼,把制度當成戰場,把憲政當成人質。


司法獨立正在被掏空

回顧過去一年,立法院不僅否決大法官,更通過「國會擴權法案」,將調查權、懲罰權與拒絕出席罪入法,使立法權凌駕行政與人民權利。當這部法案送交憲法法庭審查時,他們立即癱瘓大法官人數,拒絕讓法庭成立。

這不是巧合,而是蓄意掏空憲法防線的政治操作。他們知道,唯有摧毀司法中立,才能讓不當的立法行為免於審查;唯有阻止大法官履職,才能使憲政體制變成空殼。


憲法是共識,不是鬥爭的工具

民主社會的根本,在於制度運作能夠不依個人或政黨喜好而改變。無論朝野立場為何,大法官的任命應回到專業、品格與憲政理念的標準,不能讓黨意淹沒法理、讓否決淪為報復。

今天的立法院,用選票奪得的多數,正用同樣的多數瓦解制度。當立法權不再自律,司法權不能制衡,行政權遭到杯葛,整個國家將陷入憲政失衡、法治崩解的泥沼。


公民力量該出場了

726罷免行動即將展開,這不只是對個別立委的清算,更是人民對破壞制度的政治文化說「不」的開始。若司法已無法守護憲政,那就讓人民來守護司法;若國會拒絕回應民意,那就讓民意重塑國會。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補齊大法官,更是補回制度的尊嚴與人民的信任。這場對憲政的戰爭,才剛開始。


◎蕭錫惠(作者為自由撰稿人,曾任民進黨美東黨部評議委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