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警政署設立的「打詐儀表板」最新資料顯示,光是 2025 年 7 月中一週,詐騙受理案件多達 3837 件,財產損失高達近 19 億元。其中,屢見不鮮的「假投資詐騙」案高達 618 件,金額更逼近 9.5 億元,幾乎占總損失的一半。

這類詐騙層出不窮,從虛擬貨幣、高利報酬基金到投資 AI、金礦、房地產,手法不斷翻新,但本質卻始終如一——人性對「快速致富」的渴望,仍讓不少人一再落入陷阱。

高報酬的幻想:一種「想騙錢」的心態

許多人總會問:「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被騙?」但這個問題也許該反過來看:那些被騙的人,是不是其實也存著『想用小錢換大錢』的投機心理?

當某人聽到「投資 10 萬、一個月變千萬」的話術,若第一反應是「真的假的?」而非「這怎麼可能?」,其實就已經踏進詐騙集團設計的圈套了。

這不只是受害,更是一種共犯結構:當你認為這筆「投資」可能幫你從別人口袋撈錢時,你就不再只是單純的被害者了。

詐騙集團為什麼不找你?因為你不好騙

從實際案例觀察,受害者往往是擁有一定資產、有投資習慣,甚至在社群媒體上常與「財富自由」相關資訊互動的人。他們的弱點不是知識,而是「貪快、貪多」的心態

比起每天認真工作、慢慢累積財富的普通人,那些想「走捷徑」變有錢的投資者,才是詐騙集團最愛鎖定的目標。

有趣的是,許多真正小資、保守的市井小民,反而比較少落入這類陷阱。因為他們知道,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這種事。

不是你沒同情心,而是詐騙的底層邏輯該被揭開

詐騙新聞一出,輿論常傾向同情受害者,尤其是金額龐大者。但值得深思的是:這些損失千萬的被害者,真的都是無辜的嗎?

當一個人選擇「投入一筆資金換取十倍百倍獲利」,其實他也在幻想自己能從別人的損失中獲利。這樣的心態,與詐騙本質有何不同?

如果大家都被快速獲利的幻象吸引,那麼詐騙就不會停止。也許真正的防詐之道,不在教大家防禦,而是提醒自己別貪心

與其被騙,不如行善積福

與其花錢參與來路不明的「投資計畫」,不如把這些資金拿來捐給需要幫助的人、公益團體,或用來學習真正的財務知識。

別再相信「投入一塊、回報一億」的神話,也別把「別人騙我」當藉口。詐騙能夠成功,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也想走偏門。


如果你願意反思,那你就離詐騙更遠一步;如果你還在等待下一個「穩賺不賠」的機會,也許,你離成為下一個詐騙集團的「共犯」不遠了。

(本文為評論觀點,不代表 Newtalk 新頭殼立場)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