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視覺能力在動物中屬前段班。從評估獵物距離到辨識農作物成熟度都需要視覺,所謂「眼見為憑」也指出人類也極為仰賴視覺。很多詞彙像是「見識」、「冷眼」、「目不識丁」等...透過視覺也用來比喻人的價值觀、態度、知識量、判斷力與各種人類的動機。人際互動時可以透過眼神來確認彼此意圖與狀態,但人也學會「假動作」來隱藏自己,所要要透過其他行為輔助判斷,甚至有時候只能透過後果來回推原先意圖,判斷群體更需要仰賴其他行為。

 

我們也能從政黨行為來推定其價值觀。民進黨從黨外成為正式政黨,在總統直選之後,就推出「臺灣前途決議文」強調主權在民的理念,明確指出臺灣民意高於政黨。從行為來看,或許是民進黨看見臺灣民主化,配合環境而改變,尊重不同的政治立場。國民黨自從首次政黨輪替後,對內選擇開除首位民選總統的黨籍。對於民進黨則保持敵對,對「臺灣前途決議文」始終視而不見。隨著「連爺爺回來了」,國民黨開始與中共政權接洽。從行為看來,國民黨看不見體制內的競爭對手,不重視走向民主成果,忽視國共合作後的多次背叛的歷史。

 

兩岸因文化及語言相近,互動相對頻繁,大部份民眾對中國人民保有善意,最早的「大陸尋奇」或「瓊瑤戲劇」,再到近期各種影視作品皆可在臺灣主辦獎項獲得大獎。面對重大災難時,臺灣善款更是不落人後的提供協助。直到SARS後,民眾才漸漸意識到對岸的冷血無情,中共一向是小人得志,處於弱勢就虛情假意,得勢後就囂張跋扈,原來臺灣各種善意也無法抹去對岸的戰狼性格。

 

隨著中共影響力增加,中共政權在文宣上與在行為上也有實際行動,國際空間打壓臺灣,或軍事威脅,不難判讀中共如何看待臺灣。然而,不只臺灣,中共透過軍事窺視澳洲、騷擾菲律賓、挑釁日本,又去中途島向美國示威,不斷在二戰關鍵島嶼增加影響力。在承平時期大幅增加軍事預算,不難看出中共對世界的意圖。

 

當國際看出中共戰狼意圖,各國紛紛選擇疏離中共。反觀臺灣隨著醫療、科技,與經濟實力的展現,臺灣慢慢得到更多國家的重視。但,國民黨仍舊選擇選擇持續與中共加深往來。看不見國際局勢的改變,看不見臺灣的優勢,仍舊強調經濟需依賴中共,疫情期間還不斷打壓防疫能量,鼓勵臺灣跟中共加深合作。

 

回顧過往,倘若台積電在馬政府任內買給紫光,防疫初期向中共敞開大門,疫情不明時送防災用品給對岸,選擇使用中共疫苗防疫,各種關鍵時刻可能都帶來極大災難。年長的人漸漸遺忘,年輕的人不知道國民黨過去所作所為,國民黨再次提升了國會席次。然而,國民黨許多立委選擇在國會期間,忽略自身職責,選擇前往拜見王滬寧。體制內的對手雖是競爭,不論是立法權或是行政權,其背後都有其民意基礎,對同體制內的其他立委或官員的藐視,也間接藐視了民眾。反觀,這些立委拜見對岸官員時的諂媚,彷彿是見到自己的長官,不難看出這些立委是重視本國的民眾還是對岸的威權了。

 

當民眾看見立委畢恭畢敬的拜見中共官員,對內卻是破壞憲政體制,擴充立法權,打壓行政、考試與監察權,同時詆毀司法權,民眾自發開始罷免不適立委。然而,國民黨立委看不見公民團體,誣指罷免是由民進黨發起的。隨著「以罷制罷」,國民黨出現許多爭議連署,而被司法調查,國民黨沒看見自己黨工違法行為,也沒看見國民黨立委立法增加刑責。

 

臺灣從清朝就有微弱的公民力量,在日治時代更有規劃,在戒嚴時期不時也有公民力量的展現,漸漸結束了黨外時代,近代更有野百合跟太陽花運動,野百合後許多參與運動的人加入國民黨或民進黨,太陽花運動產生了第三勢力,這都是過去的公民力量。這次的青鳥運動會帶來什麼改變仍待觀察。國民黨自從李前總統之後,就沒有人正視面對公民力量了,反觀,民進黨明白自己無法駕馭公民力量,就轉身成為公民的側翼,在民主國家裡,這樣的一來一往,就連家大業大的國民黨也會慢慢衰落。

 

著名經濟學家 湯瑪斯·索維爾 (Thomas Sowell)曾說過「沒什麼解決方法,其實只是取捨」,政治事務沒有萬靈丹,只有選擇與代價,政治人物與人民所看重的可能不同,在民主國家,政治人物必須看清人民所重視的是什麼,認真評估政治目標與爭取民意之間該如何取捨。

 

隨著民主發展,臺灣人民看見國際情勢的轉變,看見對岸的惡意,選擇加深與其他民主國家的關係,同時,對中共有更高的警覺。太陽花運動正是這樣「天然獨」的呈現,馬英九前總統沒有遵守「六三三」,民眾沒有太在意其誠信,但過度親中的法案引發強烈反彈。國民黨也因此失去執政,立法權也跟著縮水。隨著民眾淡忘,國民黨在國會增加勢力,國民黨選擇是跟國台辦異口同聲的攻擊執政黨,當臺灣國際權益受損,國民黨不是譴責中共,而是責怪辛苦的外交人員。

 

當香港發生「反送中」,國民黨常說民進黨撿到槍,原本的本土政黨開始反共了,因為看見環境的改變,民進黨必須隨著因應,然而,國民黨卻不願意撿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進入中聯辦,過程沒有指責中共違反承諾,卻指責民進黨操弄議題。相較於不斷因應改變的民進黨,國民黨ㄧ直忽略大環境的改變,因不願意改變,最終發現民進黨「側翼」不斷增加。

 

在民主國家,民意是複雜且多樣的,回應民意雖困難卻是必要的,國民黨除了李前總統,歷年的黨主席都無法回應解嚴後不斷轉變的民意,面對太陽花視而不見,面對青鳥喊出罷免卻是訕笑,與國民黨看見中共官員畢恭畢敬成為對比。

 

隨著ㄧ、二階罷免過關,大罷免不再是口號,國民黨行為上也收斂許多,甚至開始鞠躬哈腰,嘗試以違憲的方式政治買票,然而,近朱者赤,跟中共相處久了,難免也會像他們,有危機就虛情假意,但,民眾應該還記得回青鳥剛成形時,他們如何囂張跋扈的訕笑民眾。

 

大罷免是出於對國民黨的期望,希望國民黨可以活在現實,不再找虛構的綠共,而是對抗真正的中共,不再以納粹胡亂指責,而是認清中共的獨裁。希望國民黨可以認真思考「中國」國民黨的中國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不該失去起初三民主義的民主精神,又跟中共ㄧ個鼻孔出氣。民主臺灣的政黨都應認真看待國際的情勢,臺灣民主的發展,若無法回應民主,國民黨也只好被其他政黨取代。有機會參與的民眾,務必在七月與八月讓囂張跋扈的立法委員學習,權力來自於民眾,手握權力時有也不應蔑視民眾。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