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七日,對中華民國而言,都是不容忘卻的日子。1937年,盧溝橋畔的槍聲揭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中華民族挺進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然而,歷史的記憶隨時間流轉卻遭到扭曲,特別是中共對七七事變及整段抗戰歷史的「再敘事」,已嚴重偏離事實,甚至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
七七事變爆發時,堅守北平的是中華民國第二十九軍。宋哲元將軍率部奮勇抵抗日軍,那不是一次偶發衝突,而是中華民國為保衛國土所做出的歷史性抉擇。然而今日在中國大陸的敘事中,卻不斷強調中共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地位,甚至將其功勞凌駕於正面戰場之上,這不僅與史實相違,更是對無數國軍英靈的羞辱。
我們不否認中共在敵後游擊戰中的參與,但若將其有限的區域行動拔高為「領導全民族抗戰」,這便是赤裸裸的歷史竄改。事實上,中共當時的抗戰策略,更重於保存實力、擴張根據地。甚至在國軍最艱苦作戰期間,中共仍未停止滲透、猜疑與內部消耗。國共「合作」在名義上存在,在實質上卻始終貌合神離。
抗戰勝利後,中共迅速展開歷史話語權的重構,把自己塑造成抗戰主力,逐步抹去中華民國的主體地位。如今,大陸教科書與紀念活動中,國軍幾乎被完全邊緣化,盧溝橋上的第一槍,彷彿也不是國軍開的。這種選擇性記憶,長期影響了對岸青年一代對歷史的認知,也對臺灣社會構成錯誤的統戰資訊輸出。
作為中華民國的國民,我們有責任捍衛歷史的真相,並向國際社會與下一代明確傳達:是中華民國舉全國之力,動員全民意志對抗外敵;是國軍將士前仆後繼,流血捨命,保衛了民族尊嚴與國家主權。歷史可以討論、可以辯論,但不能容忍被捏造、被篡改。
七七事變是中華民國抗戰的起點,不應被用來粉飾中共的統戰話術,更不該淪為其建構政權正當性的宣傳工具。在今日自由民主制度之下,我們必須以史為鑑,以真為矛,堅守歷史原貌,守護那一段以鮮血寫就的中華民國抗戰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