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無劇本演習」到「全社會防衛」:備戰現實化的轉型

2025年漢光演習邁入第41屆,不僅延續「無劇本實兵演練」,更首次將「持久戰」納入核心想定。這不只是軍事技術的升級,更是思維與制度層次的全面轉型,此次由賴清德總統主持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標誌著軍民整合的防衛體系已逐步成形,軍事演習從單一兵棋模擬,走向涵蓋基礎建設維持、民生物資調配、資訊戰應對、地方政府動員等複合任務,反映出台灣正在用行動為「全民防衛」打下地基。

二、民間參演、賣場避難:民主社會的防衛韌性實作

今年演習首次結合大型賣場進行防空避難操演,是一次具象化、在地化的嘗試,賣場是市民生活核心,也是戰時疏散與物資調度的樞紐,這樣的演練,不只是緊急應變,更讓全民在「平時」參與「戰時準備」,有助於培養自保意識與危機應對能力,防衛不再是軍人的專業責任,而是全體公民的生活素養,更重要的是,在認知作戰與假訊息成為現代戰爭新戰場的當下,全社會一起演練,也是一種公民免疫力的集體養成。

三、展現團結與決心:對內安民心、對外示決意

台灣的演習,不只是演給自己看,更是演給世界看,在國際民主聯盟日益重視印太局勢的今天,包括G7外長與北約高峰會都公開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台灣若能以具體行動展現不屈服、不動搖的防衛意志,不僅有助國內團結士氣,也讓國際社會更信賴台灣作為區域和平的穩定力量,備戰,是止戰的前提。唯有透過全民參與、軍民協力,才能構築一個不易被擊垮的民主堡壘。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