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成千上萬的紫斑蝶從全台各地遷徙至南部越冬,總會吸引無數攝影師與賞蝶民眾前來追逐那片紫色浪漫。今年的紫蝶幽谷卻異常冷清,不見往年的蝶舞翩翩。根據保育團體調查,紫斑蝶渡冬數量已大幅減少,棲地破碎化、暖冬氣候異常與人為干擾正逐漸改變牠們數萬年來的遷徙之路。對我來說,紫斑蝶不只是昆蟲,而是童年記憶中的美景。我曾在茂林看到整棵樹被蝶群覆蓋,彷彿整座山林都活過來了。但如今,這樣的景象愈來愈少。

氣候變遷是一個全球問題,但它的影響從來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的。對紫斑蝶來說,溫度的升高意味著牠們無法精準掌握遷徙與繁殖的時間。而乾旱、極端氣候與森林退化,則讓原本適合牠們棲息的山谷不再適合棲息於此。而這些環境變遷的背後,多半源自我們日常生活的選擇,過度使用能源、不當開發土地、破壞原生林地,甚至只是一條不當設計的道路,導致蝴蝶遷徙的動線受到挑戰。

紫斑蝶的減少,其實是整個生態系統失衡的警訊。一旦牠們消失,可能也代表其他依賴同樣棲地的物種正面臨同樣命運。我們不是在見證蝴蝶的終結,而是在預演自己未來所處的環境。

令人擔憂的是,保育行動往往追不上破壞的速度。即使有些地方已設置蝶道與保育公園,但當周圍的開發不斷擴張、氣候持續異常,保育就淪為一座座孤島,無法真正守住蝴蝶需要的完整生態鏈。紫蝶渡冬,不僅需要一棵樹、一片草地,而是一整個安靜自然的山林環境,而這樣的條件,正漸漸消失。

也許我們無法立刻扭轉氣候,但我們可以選擇減少碳排、支持友善環境的政策與生活方式。我們也應該重新檢視開發與自然之間的平衡,思考在經濟建設之外,是否還能為下一代留下生態的空間。

紫斑蝶不是不願意來,而是牠們找不到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牠們不只是迷了路,而是被我們改變了整個地形。如果連紫斑蝶都無法在我們的世界中存活,那麼我們的未來,又會剩下什麼樣的自然環境?

我們真正該問的不是「紫蝶還能不能看得見」,而是「還來不來得及保住我們與自然最後的連結」。

 

陳郁昊(學生)敬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