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新聞,台中市政府為了防治荔枝椿象的侵害,決定釋放天敵「平腹小蜂」來控制椿象數量。這個生物防治策略比化學農藥更環保,也比較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對農民來說是個救贖。但我心中卻浮現一個疑問:這樣的解方,真的能解決問題,還是只是另一場補救的開始?
荔枝椿象是外來種。因為全球貿易、物流與人員流動頻繁,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迅速繁衍,成為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的天敵。我曾在假日陪家人到荔枝園採荔枝,親眼看見果農搖頭苦笑地說:「椿象一來,整棵樹的嫩芽都沒了,果子根本結不起來。」那一刻我明白,農民的無奈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而現在,政府希望藉由引進平腹小蜂來以蟲制蟲,看起來是回歸自然的方式。但這個方法真的沒有風險嗎?有生態學者指出,雖然目前研究認為平腹小蜂專一性高,只寄生荔枝椿象的卵,但任何非原生生物的引入都可能產生未知的影響。如果未來牠誤寄生到其他有益昆蟲,或影響到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那我們是否又會面臨另一場生態危機?
這一連串的行動,是否反映出人類的處事模式。先破壞,再修補。荔枝椿象的入侵,其實是人為活動所帶來的影響。當人類追求開發與便利,忽略生態平衡時,自然會用它的方式反撲於人類的生活中。而我們對策通常不是從源頭解決,而是治標不治本地找出一個對抗的辦法,像是殺蟲劑或是現在的天敵平腹小峰。
沒有人想看到農作物歉收,也沒有人樂見椿象到處亂飛、影響市民生活。但如果我們只看見眼前的害蟲,卻忽略了背後更深層的問題。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只是暫時止血,並未治本。
我們應該在努力防治的同時,更重視外來種入侵的源頭管理,加強邊境檢疫與生態監測機制。同時也該思考,我們是不是能讓開發的速度慢一點,給自然多一點喘息空間。不是每一個自然災害都是純粹的天災,很多時候,它只是大自然對人類長期忽略的反擊。
小蜂是否能解決大問題,也許還得觀察幾年才能下定論。希望,這一次,不只是找來一隻蟲來幫忙,而是也找回我們對自然該有的罪惡感與反思。
葉子朋(學生)敬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