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政府一直在推「2030雙語國家政策」,目標是要讓台灣變成一個全民都能流利使用中文和英文溝通的地方,提升全民的國際競爭力。聽起來很有理想,也很符合現在全球化的趨勢,但這樣的政策真的有考慮到所有學生的需求跟實際狀況嗎?還是只是看起來很厲害,實際上卻讓教育資源分配更不公平?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有點骨感

    雙語政策的初衷是好的。英文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不論是未來工作、出國、還是接觸世界資訊,英文確實是很重要的工具。但問題是,現在這項政策在實施上有太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資源分配不平均。城市的學校更多的資源,甚至可以請外師來上課。反觀偏鄉學校呢?師資本來就不夠,現在又要額外負擔英文授課,根本快撐不下去。而且學生如果連中文或母語都還沒學好,就被逼著要用英文上自然、數學,真的會學得更好嗎?還是只是多了一層壓力?

再來,台灣其實是一個語言很多元的地方,不只有中文,還有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這些語言本來就已經慢慢被邊緣化了,現在又多一個英文強勢介入,會不會讓本來就快要消失的本土語言更沒有空間生存?一味地推英文,會不會讓我們自己文化的根,反而越來越薄?我們不是不能學英文,而是應該在尊重自己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再去學習第二語言,甚至第三語言。語言多元,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樣子啊。

 

學生的感受,政策有聽見嗎?

最常被忽略的,就是學生的聲音。其實早在2023年,就有學生團體跳出來,公開對2030雙語政策提出質疑。他們主張:與其硬推雙語,不如先把現有的108課綱落實好。而且,這些跟學生息息相關的教育政策,為什麼學生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利?我們又不是被政策「實驗」的小白鼠。政府總說是為了學生好,可是真的有問過學生「這樣你學得比較好嗎?」還是只是用數據和口號說服大家?

 

學英文可以,但別忘了初心

我覺得2030雙語政策的出發點沒錯,但它不能只是政策KPI的數字遊戲。如果我們要追求的是公平的教育、尊重多元文化的社會,那這項政策就不能只看結果,還要看過程中是不是真的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怎麼樣才能讓更多學生有平等的機會學好英文?怎麼樣才不會讓本土語言和文化被犧牲?還有,怎麼讓學生在政策裡有話語權?希望2030年,台灣不是只有「看起來很國際」,而是真的每個人都能自在使用語言、接軌世界、同時也保有自己的文化認同。

黃子軒(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