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罷免潮全台延燒,一名台大黃同學在台大臉書社團發文,願協助收罷免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的二階連署書,竟遭成大護理系副教授留言辱罵「綠蟾蜍~滾啦!」,並質疑其台大學生身份,要求公開個人資料,黃同學所屬系所辦公室還在同日接獲三通抗議電話。對此,黃同學與多名立委召開記者會,譴責教師對學生進行人身攻擊,抗議羞辱學生政治表態,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捍衛校園民主,尊重學生多元發聲,不讓台灣民主倒退。
黃同學在此事件展現獨立自主的能力,也懂得找尋民意代表為自己發聲爭取公共性權利,而獨立自主是大學生需要學習的目標之一,而台灣大罷免潮持續延燒,各地大學生也紛紛發起校園倡議行動,而台大黃姓學生在民進黨立委黃捷等人陪同並聲援下指出,她在臉書發文表達願意協助收集罷免國民黨立委傅崐萁的二階連署書,卻遭言語羞辱與人身攻擊,甚至還有人打電話到學校辦公室抗議,令人遺憾;黃同學願意勇敢站出來,找尋管道發聲已是獨立自主的能力展現!
然而,大多數的人對於大學生活的印象都是獨立、自主的在外地生活,但筆者觀察到從大一開始,就有很多臺北同學利用週末、空閒時間跑回家,尤其是在人社系中臺北學生佔有一定比例,這些同學聊天話題都是要不要回家,常常發限動說「逃回家了」,其原因可能與新竹的交通生態有關,從交大、清大出發往臺北的國道客運比往市區、竹北的公車還要多,而習慣臺北交通生態的學生又未必有機車、汽車代步,所以對人社系的臺北學生來說這樣一拉一推的影響下就更容易討論是否回家,甚至在跟其他外地縣市的同學比較之下逐漸形成一種「小確幸」的感覺。
我觀察到在大學生活中有一種特別的群體,他們不以社團、興趣等方式集合,而是以共同做一件事作為共同話題,構築出以該事件形塑的團體,例如在同一個場所一起打工、參加同一個學程或是比賽,並且這樣的團體並不是偶然產生的集體,筆者認為這樣的現象是圍繞著特定的心理狀態產生,但在描述這一心理狀態之前,讓我們先把這個「一件事」先指認清楚。
筆者發現共同修習同一個學程是大學生活中超出外界想像的一種塑造群體的方式,藉由「同系同學中少有人能討論、交換學程資訊」以及「認識的同系同學更可能在課堂中同一組」兩個推力,如果同學之間互動良好,就更有可能成為一個以「資訊交換」作為共同話題的群體,根據筆者的觀察,人文社會學系學生有意願參與,或已參與不同學程、雙主修及跨域學程的意願高,筆者想以陽明交大的「教育學程」作為例子,從數據方面來看,111學年度到113學年度,每學年度兩次,共六次的錄取名單中,人文社會學系有四次人數占據第一,雖然未能證明人文社會學系申請人數最多,但仍可以說明教育學程對人文社會學系學生吸引力大,而在筆者的觀察中,修習教育學程的同學們彼此日常關係良好,在下課休息時間也會談論有關教育學程的話題,不時聚餐及出遊。
國立陽明交大的「教育學程」也讓跨學科的學生們,組織團體可以互相學習;事實上,跨學科或跨學科研究涉及將多個學科結合為一項活動(例如,一個研究項目)。它吸收了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它是透過跨越界限的思考來創造一些東西。它與跨學科或跨學科領域相關,隨著新需求和新專業的出現,跨學科或跨學科領域是一個跨越學科或思想流派之間傳統界限的組織單位。大型工程團隊通常是跨領域的,因為發電站、手機或其他專案需要整合多個專業。然而,「跨學科」一詞有時僅限於學術環境。
跨學科這個術語現在應用於教育和培訓教學法中,描述使用多個既定學科或傳統研究領域的方法和見解的研究。跨學科性涉及研究人員、學生和教師的目標,即連結和整合多種學術流派、專業或技術及其特定觀點,以完成共同的任務。愛滋病毒/愛滋病或全球暖化的流行病學需要了解多種學科來解決複雜的問題。當研究機構的傳統學科結構忽視或扭曲了某一學科時,可以採用跨學科研究方法,例如,婦女研究或民族區域研究。跨學科性同樣可以應用於只有結合兩個或多個領域的觀點才能理解的複雜主題。
在台灣,我們的世界正面對人才競爭所掀起的巨浪挑戰,近在眼前,面對挑戰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向前克服,我們必須去正面迎接才得以生存。故筆者認為在大學課程設計上,認為培育學生扎實的基礎科學訓練,以及跨領域整合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學標準與學習要求;必須在擁有這樣的能力基礎,學生才足以面對未來千變萬化的時代風潮,有這樣跨領域的宏觀視野,具備懂得學習結合,靈活運用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專業內內行,專業外不外行,才讓教育培養出具備人文社會學科素養的科技人才、關懷社會現況的領導人才,得以有實力正面迎接全球化的人才競爭與世界挑戰。
各國關注的國際競爭壓力或者學生關注的就業競爭力,是因為單一學科人才已經無法回應世界每日創新的標準與需求。而跨領域人才正是能突破現實困境的關鍵要素。在跨領域能力的界定中,其內容也必須包含同理心(empathy)與對於不同陌生知識領域的熱情(enthusiastic),在國立陽明交大的「教育學程」,我認為我們學生有機會學到懂得傾聽他人的不同領域的專業意見,願意延伸他人的不同看法,包容不同學科的觀點,尊重不同學科的意見,擁有跨領域能力所界定的人文視野裡,習得批判性、創造性的思考素養,而這些因跨領域能力所帶來的跨界思考,不只在教育上出現正向改變,也讓我們的生命價值觀與人生格局產生突破性的發展。
總之,我們認為以上種種有別於常人想像中,大學生以社團、共同興趣等方式集合而成的群體,其背後形成因素或許與人社系學生對於未來職涯感到焦慮有關係,因為對未來感到焦慮而修習與自己科系不同領域之課程,希望對未來職涯有所幫助,又或是利用打工、實習機會累積自己工作經驗、創作作品集,而逐漸的在人社系中形塑出有別於原本科系學生群體的小群體,不同學科的學生在此特別的組織,互相學習,進而培育出斜槓的跨領域能力。
文. 彭皓德(國立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大學生)
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