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前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全球股市應聲下跌,台灣更被課以高達32%的稅率,引起不少民眾的憂慮。財經名嘴謝金河指出這將導致「每個人的財富大縮水」,並強調台灣終將是最早從震盪中復原的國家之一。然而,這樣一面倒的悲觀預期與「台灣最強韌」的矛盾說法,實在不敢苟同。
首先,全球市場震盪確實是一時之勢,但以「財富大縮水」來形容當前狀況,未免過於渲染恐慌。台灣近年來在半導體、ICT產業的全球布局已大幅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根據經濟部資料,台灣2024年對東協與歐洲的出口成長顯著,在供應鏈多元化的背景下,即便美方實施高關稅,衝擊程度也應有節制。此外,報導中提及的美國「關稅走廊」豁免內含美技產品,更顯示台灣關鍵產業有望躲過最猛烈的衝擊。
再者,媒體過度強調政府發言是否「不卑不亢」,與其揣摩語氣態度,不如聚焦於實質對策。行政院提出的880億救濟方案雖在輿論上反應冷淡,但從產業發展角度看,若能有效用於中小企業轉型與出口市場轉移,長期意義將遠大於短期補貼的轟動效果。我們更應該關注政府如何精準配置資源,而非用話術與情緒操控民心。
呼籲媒體在面對國際變局時,應以事實為基礎,冷靜分析,而非強化焦慮;也希望政府持續強化產業應變韌性,帶領台灣穩中求勝。
文/宋靖雯(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