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近日發生強震,造成當地嚴重災情,無數民眾流離失所,社會秩序一度陷入癱瘓。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不僅是對緬甸人民的巨大打擊,也再次提醒全球地震帶國家:對災害的預防與應變,永遠不能掉以輕心。身處地震頻繁區域的臺灣,對此更應有所警覺,政府亟須從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訓,強化國內防災體系,並展現對國際人道關懷的積極作為。

一、強化本土防震體系是當務之急

緬甸地震引發的災害顯示出基礎建設耐震能力的重要性。臺灣亦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過去曾多次發生重大地震災情。政府應針對老舊建築進行全面盤點與補強,提升公私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同時,定期舉辦全國性地震避難演練,強化國人防災意識,才能在真正面臨災害時降低損失。

二、建立快速應變與資源整合系統

災後的黃金救援時間至關重要。政府應進一步整合中央與地方救災系統,確保地震發生後能迅速動員資源,將人力、物力調度至第一線。透過科技導入,如地震速報、AI災情預判與無人機勘災技術等,能讓臺灣在地震來臨時擁有更高的反應效率與精準度。

三、展現人道精神,援助國際災區

臺灣雖非聯合國會員,但長期以來在國際人道救援上具有良好聲譽。此次緬甸災情慘重,正是展現臺灣「善的力量」的時機。政府應透過外交與民間力量,提供物資、醫療與重建技術援助,協助緬甸走出災後陰霾,進一步強化臺灣在國際間的形象與價值。

四、深化教育與社區防災意識

教育是防災的根本。臺灣應從學校教育開始,加強地震與各類天然災害的基本認知與應變訓練。同時,透過社區力量建立在地防災網絡,使每一位市民都能在第一時間知道如何自救、互救,建立真正具有韌性的城市。

結語:災難是他國的,教訓是全球的

地震雖無法預測,但災害後的影響卻能預防。緬甸的悲劇提醒我們:任何一刻的鬆懈都可能釀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臺灣政府應以此次事件為警鐘,不僅做好國內防災,更要善盡國際責任,成為災害應對與人道關懷的典範國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