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業率持續攀升

中國青年失業問題近來再度成為焦點,2025年2月統計資料顯示中國25-29歲青年失業率高達7.3%,為2023年12月以來最高值;16-24歲青年失業率亦攀升至16.9%。儘管官方已排除在校生試圖美化數據,但仍難以掩蓋青年失業危機。


外資撤離潮引發就業萎縮

青年失業上升的重要原因,在於大量跨國企業加速撤離中國市場。近年包括IBM、微軟等科技業巨頭及豐田、本田、大眾汽車等跨國製造業,紛紛縮減或撤出中國業務。2019至2023年間,外資企業在中國就業人數大幅減少783.3萬人,降幅達27.7%。外資持續撤離進一步加重青年就業困難,也反映出中國投資環境不斷惡化。

外企撤離潮背後,主要是中國威權政府日益加強政治及經濟控制,加之國際社會對中國不信任持續增加。美中對抗升溫、經濟成長放緩、營商成本上升,以及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使跨國企業紛紛調整策略,降低對中國依賴程度,反映威權體制與自由市場根本性矛盾。


公務員考試熱潮:青年謀求穩定

青年失業率高漲導致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轉而爭取公務員「鐵飯碗」。2025年中國地方公務員考試僅提供約16.6萬個職缺,卻吸引超過530萬人報名,激烈競爭顯示青年群體對未來經濟前景悲觀至極,只能追求穩定而保守職業選項。


「比窮」風潮突顯消費降級

更值得注意是,年輕人中間興起所謂「極致低消費」和「比窮」現象,反映出對未來經濟前景深刻悲觀情緒。年薪僅3萬元白領搶購12元便當、一天僅吃兩餐、重複使用泡麵料包、停用信用卡、選購即期食品等極端節儉行為盛行,導致實體經濟大幅萎縮,甚至影響到房屋租賃市場。


威權體制下的經濟惡性循環

青年失業與消費降級並非短期現象,而是中國威權體制下經濟治理失效深層反映。政府未能推動實質改革解決經濟結構性問題,反而進一步強化政治控制,壓制市場活力,導致外資與人才持續外流。如果長此以往,中國經濟與社會將陷入惡性循環,青年世代發展空間將進一步遭受限縮。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