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供應鏈安全議題成為各國經濟與戰略政策的核心,台積電這家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在這場競賽中既是技術領導者,也是各方角力的焦點。近年來美中科技戰、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以及日歐的半導體復興計畫皆讓台積電處於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風暴中心。如今川普重返白宮,勢必會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同時對美國半導體本土化提出更嚴苛要求,這將對台積電的全球布局帶來新的挑戰。然而台積電憑藉其技術優勢與靈活戰略,正在尋求平衡發展,以確保其市場主導地位不受削弱。

川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政策,這讓台積電必須在全球供應鏈中做出抉擇。川普執政時期對中國祭出嚴格的半導體制裁,如華為被禁購美國技術、限制中國晶片產業發展等,讓台積電不得不切割與中國客戶的關係。若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的科技封鎖勢必升級,可能進一步要求台積電停止供應中國市場,甚至施壓其將更多產能遷往美國。

為回應美國政府的供應鏈安全訴求,台積電早在2020年便宣布投資120億美元於亞利桑那州建廠,隨後又擴增第二座工廠,總投資額超過400億美元。然而美國設廠成本高昂,據業界估算,其成本是台灣的四至五倍,加上技術人才短缺、基礎建設不及台灣成熟,使得台積電的海外擴張充滿挑戰。川普總統進一步要求一台積電增加美國生產比重,甚至限定先進製程必須落地美國,這將影響台積電在台灣的技術集中優勢,對其長期競爭力構成風險。

台積電採取靈活應對戰略,以因應美國政府的壓力。面對美國政府的壓力,台積電並非被動接受,而是透過精心布局來尋求平衡。目前台積電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廠以成熟製程為主,包括5奈米與4奈米技術,最先進的3奈米與未來的2奈米製程仍留在台灣。這是台積電的技術護城河,確保核心研發與製造不被迫分散。

另一方面在日本熊本的投資則專注於成熟製程,以滿足日本市場需求,同時避免美國獨攬供應鏈主導權。台積電深知其技術領先地位來自台灣完整的半導體生態系,因此持續投資新竹與台中等地的研發中心,加速2奈米以下技術的開發,確保技術競爭力不因海外擴張而流失。即使美國施壓,台積電仍堅持最關鍵的先進製程必須留在台灣,以鞏固產業核心競爭力。

台積電透過多元市場布局,分散風險並提升競爭力。隨著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台積電積極拓展歐洲與東南亞市場。歐盟《歐洲晶片法案》希望提升本土半導體產能,台積電正在與歐洲洽談合作機會,可能未來在德國或其他歐洲國家建立新據點。同時台積電也與新加坡、印度等國保持密切聯繫,以分散市場風險。

此外台積電也加強防範技術外洩風險。美國曾要求台積電提供生產數據,引發對技術機密外洩的擔憂。台積電未來若面臨川普政府更強硬的要求,可能會採取更嚴格的技術保護措施,如限制美國廠房的技術等級,確保最先進的技術不受外部干預。

美中博弈加劇,使台灣面臨供應鏈風險與機遇。台積電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其發展與台灣的經濟與國際地位密切相關。美國與中國的科技戰升級,讓台灣成為供應鏈安全的關鍵樞紐,但這也帶來更大的風險。

如果川普政府進一步加強科技戰,甚至要求盟友企業完全與中國市場切割,台積電將面臨失去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晶片市場的風險。然而若台灣能夠善用這波變局,加速推動半導體設備國產化,例如與東京威力科創等企業合作,並深化與歐日的技術聯盟,則可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台積電必須在供應鏈安全競爭中做出最佳抉擇,確保長期優勢。台積電正處於全球供應鏈安全賽局的核心,面對川普可能重返白宮帶來的壓力,其應對策略必須更靈活且具前瞻性。目前台積電採取技術集中與產能分散的策略,既回應美國與盟友的需求,也保留台灣的核心競爭力。然而未來若美國加強施壓,要求更高層級的技術轉移,台積電必須確保其技術與市場布局不受過度干預。

在這場全球供應鏈安全競賽中,台積電的成功關鍵不只是技術領先,還在於如何靈活應對美中博弈,平衡全球佈局與核心競爭力。如果能掌握這股變局,台積電不僅能保持市場領導地位,更能讓台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