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在巴黎舉行的人工智慧(AI)行動峰會,儘管美國與英國未簽署最終宣言,但仍取得了顯著成果,重新定義了全球AI議程,特別是在創新、就業與公共利益方面。

峰會宣言草案提出了「公共利益人工智慧倡議」,旨在通過提供高品質的AI訓練數據與開源工具,縮小數位科技差距,確保AI技術的普及性。這一舉措強調,AI的發展應服務於全人類,確保其成果為廣大人民所共享。

然而美國與英國對該宣言持保留態度,主要擔憂過度監管可能限制創新,並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在峰會上強調,過度的監管可能扼殺AI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其初期階段。

儘管存在這些分歧,峰會仍成功地將全球AI議程的焦點轉向如何確保AI技術的發展能夠造福全人類。這包括促進創新、創造就業機會,以及確保AI技術的應用符合公共利益。

與2023年在布萊切利園(Bletchley Park)舉行的AI安全峰會相比,此次巴黎峰會的重心從AI安全轉向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強調經濟機遇優先於安全,表明美國傾向於減少對AI的監管,以促進技術快速發展。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呼籲簡化AI限制,強調歐洲需要重新加入AI競賽。

然而這種對創新與發展的強調,引發了對倫理與安全規範制定的擔憂。國際安全與倫理AI協會主席斯圖爾特·羅素(Stuart Russell)批評宣言草案刪除了先前在布萊切利園宣言中的關鍵安全措施,認為這種忽視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風險。

在推動AI技術進步的同時,制定適當的倫理與安全規範至關重要。各國政府、企業和國際組織應共同合作,確保AI技術的發展符合人類價值觀,避免潛在的風險。這需要在促進創新與確保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制定全球統一的標準和規範,以確保AI技術的可持續和負責任的發展。

總體而言,巴黎AI行動峰會強調了AI技術應服務於人民的理念,並在推動全球合作以確保AI技術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峰會也暴露了在倫理與安全規範制定方面的不足。未來的AI發展需要在創新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確保技術進步能夠造福全人類,同時避免可能的風險。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