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於巴黎舉行的人工智慧(AI)行動峰會上,美國副總統強調,過度的監管可能扼殺AI產業的發展,主張應優先制定促進增長的政策。這一立場反映了美國在AI創新與監管之間尋求平衡的策略。

美國政府認識到AI技術的潛在風險,但同時也擔心過度的監管可能限制創新,削弱美國在全球AI競賽中的競爭力。因此,政策制定者傾向於採取寬鬆的監管框架,鼓勵技術進步,同時確保基本的安全和倫理標準。

然而這種策略也引發了對可能忽視安全和倫理問題的擔憂。批評者認為,缺乏適當的監管可能導致AI技術被濫用,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總體而言,美國在AI創新與監管之間尋求平衡,試圖在推動技術進步的同時,避免過度監管對創新能力的抑制。這一策略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能否有效管理AI技術的風險,同時促進其潛力的充分發揮。

與此同時,印度和歐洲則採取了不同的路徑。印度政府表示,暫不考慮對人工智慧進行立法或監管,認為該行業對國家而言具有重要和戰略性的意義。他們強調,人工智慧是數位經濟和創新生態系統的動力來源,政府正在利用其潛力,通過數位公共平台提供以公民為中心的個性化和互動服務。

歐洲方面,則強調制定共同的原則,確保AI系統的安全、能源效率,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在巴黎AI峰會上,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其他歐洲領導人強調投資AI以及制定平衡的監管框架,以確保安全並促進價值觀。然而,美國和英國並未簽署旨在促進這些目標的峰會宣言,顯示出國際間在AI治理方法上的顯著差異。

總結來說,美國、印度和歐洲在AI發展與監管上採取了不同的策略。美國強調減少監管以促進創新,印度選擇暫不監管以培育AI產業,而歐洲則傾向於制定嚴格的監管框架以確保安全和倫理。這些不同的路徑反映了各地區對AI技術風險和潛力的不同評估,以及在平衡創新與安全方面的多樣化策略。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