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政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近期文化預算的大幅刪減事件更凸顯了國家文化政策執行與監督的多重困境。減列或凍結文化預算無疑是國會監督文化政策的直接工具,但立委與政黨的粗糙操作讓這項工具淪為廉價的政治喊價手段,不僅傷害了藝文工作者的尊嚴,也損害了整個國家的文化價值。

文化政策並非單純的經濟議題,它是一項專業而細膩的工作,關乎一個國家的歷史、美學、認同與多樣性。藝文補助、文化資產保存、政策法規的推動無一不是為了讓文化價值得以超越市場邏輯,成為全民共享的公共財。然而文化部門長期缺乏清晰且有力的政策論述,使得文化施政在面對預算刪減時顯得無力。當文化首長無法用具體的數據和影響力評估捍衛政策,反而僅訴諸悲情和情感動員,無疑讓文化政策進一步陷入脆弱的螺旋之中。

國會立委在審查文化預算時仍提出「減列補助就是讓藝文工作者收起要飯的碗」這種無知的言論,令人痛心。文化預算並非單純的「花錢」行為,而是以最低的標準為藝文創作者提供支持,讓其能持續創作並保存文化資產。若立委對文化施政毫無基礎認識,僅用減列百分比來簡化複雜的政策考量,這樣的監督只會破壞文化政策的發展基礎。

文化施政的成敗取決於政策論述是否足夠清晰且有說服力。文化部門應該能清楚回答每一筆預算如何運用、為何重要以及能產生哪些具體影響。沒有影響評估報告或具體數據支持的文化政策無法說服國會與公眾,也無法真正捍衛文化預算。當文化資產保存或文化創意產業的預算被削減時文化部門應具備能力迅速提供實證數據說明這些政策對地方經濟活化、文化教育普及及國家形象提升的價值。如果文化政策部門只能以情感性言論回應質疑,那麼不僅無法提升文化政策的公信力,還可能進一步拉低文化工作者在社會中的地位。

文化部門需要建立長期的政策影響力評估機制,追蹤政策的執行成效,並以量化數據輔助政策論述,讓文化預算的價值更加明確。同時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審查應有更高的專業標準,立委及其助理應接受相關的文化政策培訓以確保其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

文化政策還應廣泛吸納藝文工作者及公民團體的意見,建立公開透明的對話機制,讓文化施政的決策過程更具公信力。此外台灣應參考國際上成功的文化政策經驗,找出台灣的優勢與不足,並據此提出具體的改善建議。例如學習法國如何運用文化資產創造經濟價值,或借鑒韓國文化產業如何結合全球市場。

文化政策不僅是藝術創作的後盾,更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石。在數位時代與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價值已不再侷限於國內,而是影響國際聲望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和國會應認識到文化政策的每一步決策都將深刻影響台灣未來的文化底蘊與國家形象。

我們期望未來的文化政策能超越廉價的政治操作,回歸專業與責任,讓台灣的文化價值被充分看見、珍視與發揚。捍衛文化政策與藝文工作者的尊嚴,不僅是對文化的尊重,更是對全體國民共同財產的承諾。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從古代智慧看現代政治風暴:一場司法與權力的千年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