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的一切皆可為人類提供衣食富足,而現代人是否有與山海共存的展望呢? 山海孕育了人類文明,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食物、藥材、建材和水源,同時也是文化和精神寄託的重要來源。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人類對山海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污染,正在威脅這種平衡的共存關係。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與山海和諧共存,展望一個可持續的未來。自然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共存的前提是尊重自然的規律,我們需要將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追求在保護與利用之間找到平衡,為後代創造一個更加富足和諧的世界。
- 從現代人的角度去思考過去祖先如何平衡山海的饋贈:
古人的生活哲學與智慧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平衡觀念,祖先多以「適度取用」為原則,採集或捕撈時遵循自然的節奏。例如,漁民依據漁汛季節捕魚,不傷害幼魚,確保資源的延續性。以前跟父母親去海邊micekiw(阿美語)中文意思是抓螺貝類的生物,他們告訴年幼的我「要抓大的不要抓小的,等小的長大再抓」很簡單的一段話卻給了年幼的靈魂一個正確觀念。而在農耕社會中,先民遵循土地輪作、休耕的方式,讓山地和土壤得以恢復養分,保持長期肥沃,像是農林漁牧綜合運用,古人發展出如梯田農業和混合漁業等模式,既保護環境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例如,紅樹林生態中,漁民與植物共生,既能捕撈魚類又保護海岸,這個例子不止在台灣,在一些東南亞也會有,但他們也正在經歷濫伐等危機。在許多文化中,山與海被視為神靈或祖先的居所,人們透過祭祀與禮儀表達感恩和敬畏。這種精神信仰使得濫取濫用的行為受到內在約束,古人正是因對自然生態資源的敬意,才會有所制約。現代人與祖先不同,擁有強大的科技力量,但這種力量往往讓我們偏離自然的節奏,甚至造成過度開發,那如果現代人能結合祖先的智慧與現代科技,建立「生態文明」,我們或許能更好地平衡山海的饋贈,實現共存的理想。
- 現代與過去的山海保育指標及作法對比:
以生態平衡的觀點來說,過去的人在意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避免枯竭且重視生態循環,相對的現代人較重視生物多樣性、物種數量和分佈、棲息地完整性等科學數據,以科學的方式來做保育工作。過去和現代的資源利用效率也差很多,過去較常根據自然的時序性,如農業輪作、禁漁期等,現代則追求資源最大化利用與技術創新帶來的可持續性,事後對環境的影響評估,過去以傳統經驗和觀察為主,直觀理解自然改變的後果,而現代科技較發達可以借助例如衛星觀測或智能模擬來進行預測及預防將影響盡量降低。
在保育自然資源的做法的方針上,可以從資源採集的方式來作為開頭,過去的方式偏向適度取用,根據季節與需求進行採集與捕撈,現代則是大規模機械化採集,提倡可持續的科技解決方案,但這還是在大規模採集的前提,不然其餘小型的採集方式還是與過去一樣。其實從過去就會設置一些生態保護區,以現代的做法像是設立國家公園、保護區或海洋保護區,通過法律約束,過去的話可能會依靠習俗與禁忌劃定特定的區域,像劃分獵場、禁獵區或著神聖的不可接近領域。過去的環境修復會借助自然力量慢慢恢復,讓土地自動地進入一個自我的休息,現代就較多人力的技術介入,如人工植樹、珊瑚移植、污染物清理。隨著時代的演變重視的價值觀也不同了,過去的保育方針重在傳統價值與地方知識,重視精神層面與長期和諧,現代則因貿易和資本的興起,產生科學數據與經濟效益,重視短期成果與全球協作。雖然世界上還是有部分人仍然遵循古法,但現代的利益弊端下在迫使現代人做抉擇。
過去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共存方式在現代環境中仍具一定的效用,但需要適當的調整與創新,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與挑戰。過去的禁漁期、輪耕等方式,基於自然生態循環,有助於恢復資源。這些理念在現代仍然適用,例如現代漁業的配額制度和海洋保護區,實際上延續了這種智慧,而到了科技發達的現代透過科學數據進一步優化禁漁期或輪作期的制定,使其更精確。要如何去判斷過去的保育方式是否能與現代融合呢?那我們來看一些現代應用過去方式的成功案例,例如: (傳統的禁漁期概念被現代化為劃定的海洋保護區,使用科技如GPS追蹤和衛星監測確保執行,這種方式有效恢復了魚類資源,同時保障了漁民的長期收益)、(傳統的梯田種植方式在許多地區被現代改良,與滴灌技術、土壤監測系統結合,實現了更高效的水土保持與糧食生產。)
未來融合的可能性非常高,將傳統的自然利用方式(如混農林漁系統)與現代科技(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結合,提高效率並保持可持續性,而文化教育上也要將祖先對山海的敬畏精神融入現代教育體系,培養人們的生態意識與責任感,最後將地方特有的傳統知識(如水管理、物種保育)提升到國際層面,促進全球合作解決跨國界的環境挑戰。過去的方式對現代人具有啟發意義,但需要創新與升級才能應對當前更為複雜的環境挑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