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部突宣布自9月25日起,對台灣34項農產品停止免徵關稅政策,打擊最深的是台灣的釋迦、柚子和白帶魚。這一舉措表面上是針對台灣的「歧視性」進口管制,實際上則是再一次將經濟當成武器,迫使台灣農漁民承受巨大的壓力。台灣在此應該保持清醒,認識到中國並非友善的經貿夥伴,而是經常性利用經濟制裁進行政治操作。

兩岸經濟「合作」,不過是中國政治操作的延伸

中國利用關稅政策對台灣施壓的模式已經行之有年,此次宣布的34項產品,無疑是要再度利用台灣農漁產業作為政治籌碼,試圖逼迫台灣在經貿上妥協。其手段之低劣,無非是試圖在台灣內部製造分裂與不安。然而,這種經濟脅迫的「套路」,只會加深台灣人民對中國的不信任,反而鞏固台灣尋求多元市場的決心。

停止對中國「善意」幻想,開拓多元市場

陸委會和農業部皆表達了對中國此舉的遺憾,並強調不應再對中國的「善意」抱有幻想。中方利用免關稅作為統戰工具的本質暴露無遺,台灣應藉此機會加速開拓其他國際市場,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事實證明,只要牽涉到政治,中國隨時都會把經濟合作拋諸腦後。台灣農漁民需要政府的積極輔導與支持,才能在這波經濟制裁中找到新的出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