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引導人類創造力發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而具備獨特性的提問會帶出創造力。

 

  在美國的學校,學生希望活得獨一無二,他們從小就被鼓勵要跳脫常規,尊重自己的意見,所以喜愛提問。

 

  在美國的職場,美國人很會問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加深工作夥伴彼此的認識,在每次工作簡報完之後,一定要提一個問題,不能是個常識性的問題,必須是個好問題。而在美國,在會議中不發聲,不問問題的人,是沒有貢獻的人。

 

  教育思想家Paulo Freire認為人類是一個尚未完成的獨立個體(uncompleted being):人類終究會警覺意識到自己是一種有意識的、具有尚未完成性的存有(incompletion);在這樣的意識下,會有想成為完整的人類主體(fully human subjects)。

 

  美國教育哲學家Maxine Greene提及,我們必需重視包括形成中( making )、創造中( creating )、編排中( weaving )、述說中( saying )等活動性的字眼。社群不可以只是透過理性規劃或命令而產生,其如同自由一般,須藉由眾人以發現一個他們達成共識共賞的埸所,以及找出他們能達成互為主觀認識的方式。

 

   而提問是找到真正尚未完成的自己,讓自己能可以真正完成為一個獨立的主體,達成互為主觀認識的重要方式。

  

  台灣學生「不發言提問」,可能因為保守心態,也可能因為害怕失敗、害怕問錯問題丟臉等。筆者記得約十多年前,在碩博士班的課堂,在課堂上提問,插話再對話再提問的過程,曾被負向標籤為「沒禮貌」、「炫耀」,事實上,高等教育課堂要學的是真理思辨,不是禮貌面子!

 

  直到筆者拿到博士擔任大學老師,在課堂上也是運用提問和對話的教學技術,即為「蘇格拉底對話法」在大學教學中的運用,觀察到台灣教育系統多培養會得高分的,考進醫學院和法學院的「學霸」,但創造力卻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蘇格拉底對話法所教導的提問力,可促進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想像力,從而提升個人的競爭與國際競爭力。

 

  最後,提問文化強盛讓美國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為什麼不練習提問,做好提問能力教育,這是我對台灣教育的「提問」!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