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三日的補選,民進黨僅拿下麥寮鄉長的席次,其他四場補選都失利。根據資料顯示,民進黨所掌握的鄉鎮市區長席次僅為國民黨的一半,鄉鎮市區民代表甚至和國民黨差了接近三倍。民進黨在基層選舉中接連失利,凸顯出當選戰的結果回歸基層經營時,其並不能像中央層級的選舉般能夠依靠政策的論述,以及訴求台灣主體性來獲得選民支持。

此次補選中,關注度較高的苗栗市,即是對手國民黨依靠基層的組織獲勝的最佳案例。選前國民黨候選人的布條上就掛著「二十八位里長全數支持」的字樣,也同時在網路上公開所有里長的署名,強調自己是基層最支持的候選人。開票結果告訴我們,二十八個里中有二十七個里,國民黨的票數都大幅領先民進黨,而唯一票數相近的南勢里,則是里長除了署名對手,亦會動員里民參與民進黨的造勢活動,在一面倒的情勢中屬於極少見的民進黨友軍。

國民黨在其優勢選區透過里長、代表、宮廟等等基層公職及組織作為樁腳,以鞏固自己的組織票,是眾所皆知的長期現象。筆者在苗栗成長過程中,亦常在選舉期間看見各村里長會穿著國民黨候選人的背心。透過(村)里民活動、群組動員、電話拜票等手段來確保自己能夠為國民黨候選人顧好一定數量的選票,後續筆者詢問過其他國民黨優勢選區的友人,亦表示曾經看過或聽聞過類似的情形。

以里長為例,其長期透過舉辦活動、與居民間交際應酬以及積極處理地方公共事務,來累積基層實力以及居民的信任。若里長擁有越多資源,其越能用更高的效率或品質處理地方事務,則其所獲民眾信任度會提高,民眾會更傾向於將選票投給里長所支持的候選人。換個角度看,民眾也會希望里長能夠因其與候選人的良好關係,期望在候選人當選後能夠拿到更多資源,建設鄉里。久而久之,這樣的恩庇侍從體系,將使選民的投票意向趨於保守、封建。

而民進黨在艱困選區的選戰策略大多還是空戰為主,如果希望能夠打破這個結構,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到基層的組織,以提升基層黨員或政治工作者參選的意願。比如在前陣子選戰曾提到,2014年蔡英文回任黨主席時曾經提出的「民主小草」青年選里長徵選計畫,即是民進黨鼓勵年輕人積極投入地方組織經營的方式。另外,地方黨部也可以透過提供原本就在地方上有知名度、具公共參與熱忱的黨員或支持者資源,讓他們成為基層候選人,以打破國民黨所長期把持由下而上一條龍的組織票結構。

文:台大政治系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