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大常委會2/27通過《保守國家秘密法》的修法,並從5/1起開始實施。此次《保守國家秘密法》修法,新增「工作秘密」的罪名,條文甚至規定「不屬於國家秘密,但洩露後會造成一定不利影響的事項」也可能涉及犯罪,對於在中國從事新聞採訪、學術研究、投資經商的人來說,無非是一重大威脅。
過去幾年,中國內外挑戰不斷,對外其面臨美中對抗的新冷戰格局,對內則需面對國內經濟成長放緩的現實。其為了鞏固政權,維護國家社會的穩定。因此,中國不斷透過立法方式,制定或增修《網路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反間諜法》等法規,以國家安全為由,強化對社會的控制。
然而,由於這些法規的內容定義模糊,充滿高度不確定性。再加上,中國長期不透明的法治體系。使得在中國交流、經商的外籍人士與企業,備感壓力,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踩到中國的國安紅線,而遭執法單位羅織罪名,剝奪人身自由。
在這些國安法規的影響之下,近年來,外國不斷撤離中國,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全年,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額為176億美元,年減16.7%。不僅如此,過去在中國設有辦事據點的媒體、非政府組織,亦紛紛將辦公室撤出,調往台灣、南韓等民主法治國家。
面對中國日益加緊的政治環境,台灣必須審慎看待、妥善處理兩岸之間的交流。特別是在國家安全的層次之上,守護台灣的民主、強化民主的韌性,絕對是國家現階段的首要目標。
與中國相比,台灣最大的利器就是民主。雖然,近日中國不斷對台灣釋出經濟利多,但絕不能因其所釋出的經濟小利,而出賣我們的民主。更不能為了推進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而修訂「反滲透法」、「國安五法」。此事攸關國家的安危,立法院的諸公們,請謹慎為之,切莫任意修法。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