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台灣的綠電非常不夠,不知道擁核派、反綠派、喊電價太貴,這三大派人士是否會罵翻我? 

 

畢竟現在哪怕是擁綠電派都不太能瞭解我這標題為什麼會這樣子寫!但我也無法保證未來是不是如我所說的一樣。 

 

為什麼我會這樣子說台灣急需要大量的綠電?不過在講述前,我必須澄清一件事,我並不覺得[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是一個適合台灣的綠電,而台灣目前主要發展是從這兩種發電進行。 

 

那麼我們開始我為什麼說我們需要大量的綠電!其最重要的兩點依據就是 

1、台灣是一個加工出口型國家。我們外貿出口佔台灣GDP很大的總量,雖然目前我們對中國的外貿占比較重要數據,但隨著世界工廠定位轉移,我們的外貿也會逐漸從中國轉移到新興的世界工廠去。 

2、未來的世界,碳交易市場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或許可能會慢一點,但除了氣候變遷有了新的論述,證明碳排放不會影響氣候異常變化,不然碳交易或許不會在這幾年有完善的市場,但絕對會成為未來既成的趨勢。 

 

相信對經濟貿易有點瞭解的人都懂兩個依據為什麼說綠電很重要了,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我們的產品如果要外銷出口,[品質與口碑]本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選擇標準,我們台灣從不是像中國這一類勞動密集性國家,是靠低勞動成本來降低售出產品成本。 

我們是很仰賴[品質與口碑]。 

而碳排放市場就是一種產品口碑的加成分數,在碳交易市場的概念中,綠電才是最好的、潔電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能源、天然氣發電是一種勉強說得過去、煤炭等火力發電是一種被嫌棄的發電。 

 

而潔電就是所謂的核能發電。不過在此普及一下擁核派、反綠派,畢竟這兩派把核電當成一個正確指標,在此我歡迎所有人把我以下的話拿去問擁核派、反核派兩派的大學教授、國際專家們,看看核電的定義是不是如我所調侃的。 

 

所謂的核電是, 

缺電的時候,它是綠電;不缺電的時候,它是潔電;有更好的能源來源時,它是有汙染的電。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段話就已經會心一笑吧,因為很貼切吧。 

 

我們現在就算把核四廠蓋起來,在目前歐盟的定義裡,也只是屬於潔電的分類,可能再蓋一個核五廠才能算綠電。 

而核電是一種[核分裂]技術的發電,但目前正在追求[核融合]發電。而且這種技術能不能在20年內突破成功,目前已經處在有可能階段,所以20年後所有現行的核電都可能被列為有汙染的發電。 

然而一座核電廠的使用年限為40~80年之間,所以我們現在屬於是一個很尷尬的時間點,我們暫不討論核廢料的處理是越來越貴,但從現在馬上蓋一個核電廠,很有可能未來是賠錢的。 

 

目前,台灣很多商業大佬都希望台灣發展核電的原因在於,綠電太不穩定了,畢竟風力發電跟太陽能發電都是很仰賴季節氣候等因素,而工業最需要的是穩定的發電。 

 

這部分或許會從儲能廠去做解決,不過我相信很多人都不太瞭解儲能廠,因為這領域在台灣不是很盛行,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從[台泥+儲能]、[台達電+儲能]去查,然後當查到國際的時候就能知道,這個已經很多國家都在做了,至少美國這邊已經有一座發電廠等級的儲能站。 

 

我還沒論述其他先將電力轉成其他型態來儲能的,只是單說電力儲能而已,不過這在2020年之前,至少我們在討論核四廠要不要蓋公投的時候這種概念並不出現,我也不知道短短幾年間台灣人瞭不瞭解儲能廠原理跟邏輯? 

不過把電動車電池想成幾千倍大,或許大家就能理解了吧。 

 

當然我個人比較希望台灣推動[地熱發電]、[黑潮流發電]兩項技術就是了,前者只要上網查一下就知道,台灣的地熱資源大概可以蓋起核四廠等級9座,所以過去我也總是在吐槽,擁核派都有魄力要在台灣蓋核四廠,怎麼不考慮花大錢發展地熱資源? 

 

黑潮流發電我不知道國外有沒有推動,但這個我在2019年的時候有見到台灣企業有研發成功,就是利用台灣海島型的位置,其海面下的潮流推力進行發電,只是我在2021年寫信去政府單位問的時候,他們回信告知我說,這種發電也在他們研究領域範圍,只是在於如何定位在海洋當中,目前還是一個難題。 

不過研究是很花經費、要做一個實驗場域更是要燒上很大一筆錢,我想除非在野黨發起審議,要求政府撥款去搭建嘗試,不然執政黨因為財政被監督,這種燒錢的行為基本上只會被罵翻,真的很難下定決心去燒錢去嘗試。 

 

最後,我們台灣是一個很仰賴[品質與口碑]的出口型國家,而這兩種卻都是需要時間去累積起來的,特別是現在產品有沒有綠電標籤,本來就是一個在搶佔市場很重要的判斷因素,現在能貼上綠標籤,自然未來當綠標籤成了一種爛大街時,沒人會在意,但現在卻是一個佔領市場的一種很重要的因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