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日,臺灣第11屆立法委員完成宣誓就職,並由國民黨籍的韓國瑜、江啟臣當選立法院正副院長,而作為執政黨的民進黨新政府則失去了國會龍頭的角色,亦可謂民進黨處於國會三黨不過半之執政情形下更加雪上加霜。

 

藉由筆者近期於此Newtalk新聞媒體平台投書所探討之主題,可以得知,在2024年之少數政府(非一致政府)時期,並且國會三黨不過半的情形之下,單就政策與法案的推動方面,除了基於立法委員具有立法自主性的概念,抑或是由於當前立法院是由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以及2席無黨籍立法委員所組成,即便國民黨之立委席次加上2席泛藍的無黨籍立委,其席次仍然未超過57席,因而使得新政府的政策、法案欲推行與落實,不僅必須考量各黨籍立法委員的支持意願,並且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欲團結通過任何法案,也都必須尋求民眾黨立法委員的支持,民眾黨始終扮演著關鍵少數的角色,而未來即可能呈現出經由跨黨派間合作的方式來推行政策與法案。

(詳細投書內容請參閱: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61934

 

依據上述,在探討民進黨未掌握國會龍頭,並且國會處於三黨不過半之執政情形下,新政府之政策、法案之推行與落實是否會受到阻礙,雖然筆者認為仍有賴觀察立法委員的支持意願,以及跨黨派之間的合作,但經由總統具備之專屬權力,亦可有助於推行和落實新政府的政策與法案。

 

然而,基於臺灣過往的憲政慣例,同時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第四項,以及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第二條的規定,即可以推論關於國防、外交、兩岸事務等,均為總統的專屬權力範圍,亦即所謂總統所具備之保留領域權(reserved policy areas)與「排他性」立法權(exclusive introduction of legislation)(Shugart and Carey, 1992)。筆者認為,透過總統頻繁行使其保留領域權的方式,將能夠提高立法委員在涉及總統保留領域權議題之發言數量與強度,亦即增加立法委員對於國防、外交、兩岸事務議題的討論。

 

以臺灣立法院組織而言,委員會包括常設委員會與特種委員會,其中常設委員會包含內政、外交及國防、經濟、財政、教育及文化、交通、司法及法制,以及社會福利與環境衛生等8個委員會,特種委員會則包含程序委員會、紀律委員會、修憲委員會,以及經費稽核委員會,而在8個常設委員會中,都會選出2名召集委員輪流主持議事,召委不僅能夠掌控議事的程序與進度,也可以決定議程的安排,法案是否進行討論,抑或議案要直接表決,或是擱置該議案,都是由召委控制。

 

並且在8個常設委員會中,召委選舉是以無記名的方式進行,一人一票,由相對多數者勝出,與此同時,各委員會是由13至15位立委所組成,若有相同票數的情形,則是採取抽籤的方式選出,而若委員會全數立委皆同意,亦可採用推舉的方式選出。

 

經由觀察第9屆、第10屆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的組成情形,在民進黨黨團方面,眾多立委在2024年均未當選,或是未參選,包括林靜儀、羅致政、蔡適應、何志偉、劉世芳等,而2024仍當選的立委則僅剩王定宇,反觀國民黨黨團方面,即便仍有立委2024未當選或未參選,包括陳以信、廖婉汝、蘇嘉全等,但2024仍當選的立委,包括江啟臣、馬文君、何欣純、呂玉玲、李彥秀等,則相對民進黨黨團多,並且江啟臣當選第11屆立法院副院長,而在第10屆第5至8會期中,台灣民眾黨籍邱臣遠立委也在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中,但其2024年並未當選。因此,在第11屆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之組成上,不僅民進黨黨團將有大規模的變動,民眾黨是否有立委加入,以及由於過往召委均由國民黨籍或民進黨籍的立委擔任,在2024之三黨不過半的新國會當中,是否可能由民眾黨籍的立委擔任,均相當值得關注。

 

另外,近期可以觀察到,最受第11屆立法委員歡迎的委員會是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而過往較為冷門的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在潛艦洩密案爆發後,也有別以往地受到較多關注,包括國民黨籍徐巧芯立委,以及民進黨籍沈伯洋立委均表示相當有意願加入外交及國防委員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由於總統擁有國防、外交、兩岸之保留領域權,經由加強其專屬權力的行使,不僅能夠使得立法委員針對涉及總統保留領域權議題之發言數量增加、強度增強,並且透過加強民進黨立委加入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的意願,也可以促使在第11屆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中,民進黨立委藉由增加發言數量的方式發揮影響力,進而有助於推行與落實新政府之政策、法案。此外,即便未成功加入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民進黨籍立委也能夠針對與國防、外交、兩岸事務有關之議題進行提案,共同為涉及總統保留領域權之議題發言,進而降低民進黨在未掌握國會龍頭,以及處於國會三黨不過半執政情形下之政策與法案推行過程中所受到的阻礙。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