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讓世界關注的選舉宣告「亞細亞的孤兒」早就成了世界的焦點,從「讓世界看見臺灣」到”Taiwan can help”,不懂歷史可能不明白這歷程的可貴。雷根前總統提醒自由可貴,只要一個世代就可能失去自由(Freedom is a fragile thing and it's never more than one generation away from extinction.),一場選舉,不同政黨會有得失,重要的是如何繼續捍衛自由,至少不能讓民主傳承終止在我們這一代。這次選舉可惜的是一些小黨沒進到國會。進到國會的三黨皆有角色不同,但都應以深化民主為目標。
民進黨雖然不是最大黨,但仍是執著黨,政府的各種責任也落在民進黨。世局多變,各種選擇自然必須取捨,抉擇下無法完美,不過,蔡英文政府八年來,降低稅率卻增加稅收與福利,在內政上也是很大的成就,在國防上,隨著第一艘國造潛艦,也成了亮眼的成就。外交上,雖然正式外交關係仍減少,但大國之間的國際會議多次提及臺灣就是國際利益,其重要性可見而知。或許,不是蔡政府直接的功勞,但蔡政府在國際潮流掌舵也不容易。各樣成就,在國內影響有限,像是疫情的各種好表現卻一直被抹殺為官商勾結。然而,有些消息被過度放大,也有各種不實的訊息被流傳,像是「Lin bay好油」事件。
新上任的民進黨政府自然必須延續原有的好成績,不過,民主制度中,政府從民眾獲得權力,所以政府必須獲得民眾的信任,各種假消息會抹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信任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維持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政府應常常與民眾溝通不同政策的取捨。面對跳躍式的假消息,政府如何快速回應也成了重要課題。若有不實消息應立即澄清,並書面告知傳遞者消息錯誤,若持續散播消息應視為假消息的協同者,尤其常有政治人物一同傳播消息,所以司法必須介入釐清其行為是否仍在自由言論範圍並有適當的處理。
此外,臺灣這土地承載各歷史時期的故事,有些制度可能也不合適現今社會。像是這次「礦地房屋」再次讓我們看見過去地方與中央政府的怠惰。執政政府應該針對法條通盤整理,讓國家制度更符合現今社會。
國民黨不該再把人民鎖在歷史,所謂九二共識就是沒共識的共識,說穿了就是自欺欺人的文字遊戲,加上沒有正式文件,兩方最高領導人並沒有正式會面談過九二共識,海基會為半官方機構與海協會是非官方機構,充其量只能算是兩方非正式官員隨口說說。非正式官員是否有足夠代表性?之後經歷1996總統民選,2000政黨輪替,兩個非正式官方機構的會議又如何能約束得到民意充分授權政府?與其害怕中國政府生氣,或許國民黨該更該正視民選後的臺灣民意。
國民黨成為國會最大黨,成為監督政府的主要政黨自然就是國民黨,然而,國民黨往往只有兩大訴求,要「從中國賺錢」跟要「避免讓中國不高興」,似乎,忘記國民黨成立可以追溯到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目標是協助中國民主化,當時的革命先賢不打算從清政府獲取利益,也不擔心讓清政府不開心。帶著讓中國民主化的理念,不但革命成功,也讓原本較為弱勢的國民政府在北伐期間獲得許多支持。若不想將「中國」國民黨改成「臺灣」國民黨,也應回到初衷,思考「三民主義」與「統一中國」不可兼得時該如何取捨,是否該回到創黨原點促進中國民主化,督促政府營救富察。畢竟,中國民主化對臺灣,甚至是世界都是很好的事情。
民眾黨雖然只有八席,但也成為第三大黨,然而,民眾黨常常以「陰謀論」與「被害者心態」自處,這樣的方式若成功,最終國家或是世界就會受害,過去希特勒或是列寧也做過類似的事情。陰謀論假設對方就是有罪,若找不到證據就是對方藏太好了。而被害者心態認為其他人都是欠自己的,自己不用負責,做什麼當是理所當然「討回來」。選後先說下次要贏回政權,再指責這次輸了是因為作票。長遠下來,政黨或是國家之間,必有一方會受害。希望民眾黨能有更完整的論述,不再是跳耀式指控,甚至不是只有抱怨政府,而是告訴民眾不同做法的取捨如何優於政府的做法。
臺灣脫離白色恐怖,在1996年開始民選,2000年政黨和平輪替,至今已24年了,當時出生的孩子也開始參與社會了,若缺少歷史知識,很容易隨著政治人物的口號而起舞,然而,自由民主必須由每一代人傳安承,三個政黨少一點算計,好好面對轉變中的國際情勢,好好接受民眾暫存的信任,扛下新角色的責任持續深化民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