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台灣年第四季低收入戶共有144,863人, 飢餓不僅僅存在戰亂,飢荒,赤貧等國家,飢餓問題正在我們身邊蔓延著,而台灣社會的飢餓議題,也需要考量家中突發狀況者、被掠奪一切的政治難民等,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2021年全球飢餓人口已增至8.28億,至2022年,饑荒人口又上升4600萬人,約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

  一、台灣人民必須介入關心飢餓議題的原因

  筆者從聯合國大會於1948年所公布的重視的「普世性人權」觀念切入,幫助飢餓的人的政策議題是受到「普世性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公約」、「經濟社會與與文化權利公約」的實質的人權清單所明文保障 (分別在免於飢餓、健康、生命項目),世界人權宣言每一項被宣示的權利,同時也涵蓋著每個人都有遵行及維護的責任。換句話說,任何人都有保障人權不受侵害的責任,在人類歷史中真實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令人感到深沉遺憾的歷史教訓,其實就是「個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更直白的說,「我把自己顧好管他人去死」的絕對自私心態。而世界人權宣言,其實詳述了一種有尊嚴生活的最低限度狀態,一種適合人類的生活,擁有普世性人權觀念是重要的,普世性人權也同時必須實踐於人類天性之下的道德觀,因為普世性人權同時是烏托邦理想,以及完成這樣道德理想的現實操作。

     二、從「台灣人民有義務幫助飢餓的人」到「台灣人民有義務幫助社會/學校的弱勢者」問題,背後所潛藏的教育公平觀

     筆者認為這裡議題背後中都包含著人類如何實踐「公平與正義」的基礎概念,而在這裡我所表示的社會/學校的弱勢者涵義這層面極廣包括族群弱勢(原住民族/新移民v.s.優勢族群) 階級弱勢(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勞工階級) 性別弱勢(男女氣質、性傾向、跨性別)身心弱勢(身心障礙、肥胖、污名者、跨族婚姻) 文化地理弱勢(偏遠地區、城鄉差異、都市邊緣) 在做一更深入的討論。

    三、台灣是講教育公平與正義的地方 透過教育進行社會流動  不是合理化階級再製

  不論在微觀學校與巨觀社會場域,人們有義務去幫助社會/學校的弱勢者行動,是確實促進了教育公平與正義,在學校,教師必須幫助弱勢者,這也是教師此職業得以成為正向影響國家社會文化的關鍵力量,教師積極介入協助面對弱勢者,也證明教師專業的提高,教師用行動協助社會/學校的弱勢者,對於微觀與巨觀的教育公平與正義,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而教師必須明白自己的使命與專業,並積極地去介入輔導與幫助學校/社會的弱勢者,否則學校可能只是優勢階級再製的表現場域。

  四、成為幫助別人、溫暖他人的「教育人」  而非對落難者落井下石的缺德者

   台灣社會正處於一種不公不義的傾斜狀態,台灣人民是有義務去幫助弱勢者,教師正可透過這樣的教育行動,去擲地有聲的說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本質,就是讓每個孩子能夠平等地受到教育,而且是在不受壓迫的狀態下快樂學習,享受教育,讓孩子因學校教育得以朝向健康,正向,良善的方向茁壯與成長。而當教師義務幫助社會/學校的弱勢者時,對於孩子也是一種「身教」,這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公民素養教育,以後等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看到路人路倒、周遭有人被造謠抹黑和妨礙名譽、或是群眾鬥毆時,就會懂得主動伸出援手或者報警處理,而不是冷漠離開,行動義務幫助社會/學校的弱勢者時,也正用行動教育孩子,不要是當一個只懂得保護自己利益的人,甚至發出羞辱受飢餓者是餓鬼道等缺德言語,而是能夠幫助別人、溫暖他人的「教育人」。

   最後,筆者特別以隱喻故事的對話表達形式,去描繪和檢視對正逢飢餓苦難者譏諷的無人性荒謬現象,〈落井下石〉內容如下。

  愚婦:「他好可憐像流浪漢,都沒東西吃,這餓鬼道!」

  老師:「看到有人遭受飢餓苦難,無行動幫助還要落井下石,你的小人言語透露出冷血無人性,你的心靈糧食缺乏未受文明教育,才是真正可憐沒東西吃!如果真有輪迴,你趁弱勢者虛弱時進行惡意羞辱,此惡行才會讓你入餓鬼道!」

文.張天泰 (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