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 2000 年左右,台灣開始有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計畫,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政府6大新興產業之一,至今「深耕文化內容,以文化內涵提升文化經濟」,透過盤點在地文化素材,從中找出文化價值高且發展程度高的文化元素,優先加值應用,已然成為文化部推動文創產業的重要策略。

「作品是否具有在地文化元素,成為了政府支持的關鍵。」

然而,這樣的情況可能對非在地文化的台灣作品造成不公平的對待!侷限了作品的發展空間,導致一些優秀的作品無法充分展現其價值和影響力,也將本該自由的藝術作品逐漸陷入名為本土化的框架。

在這樣的隱憂下,台灣文創仍然成功開出甜美的果實,3 月 31日在 Netflix 上線的台劇《模仿犯》,在 4 月 3 日當周一舉登上全球非英語影集排行榜第二名,全球累計觀看時長達 1774 萬小時,成為第一部進入 Netflix 全球影集排名前 10 的台灣劇集。

雖然劇情翻拍自日本宮部美幸同名小說,但影集內容具有濃濃的台灣色彩,背景設定於台灣90年代後期,劇中有傳統宮廟的場景,物品也都非常復古,像是錄音機、電視、投影機等等,都有滿滿的懷舊感。

《模仿犯》不侷限於台灣的本土作品,取材自日本知名小說,同時又透過精心的改編,讓整部影集不失本土色彩,證明台灣文創能跳脫框架走向國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